分享

【散文】谢志 || 古城记忆之一、二

 古郡书斋 2020-11-12

古城记忆之一

古城有条城墙街 

文/谢志
时过景迁数百载,那些布满箭痕,划满战争符号的“城墙砖”,仿佛还弥漫着当年的硝烟气味,它真实地记录着高州先人英勇杀敌,保卫家园的伟大功绩。

——题记

在古城著名的“九街十二巷”里,没听说有条“城墙街”,但这条街确确实实存在高城老街坊的记忆里,这条街就是我们现在天天行走的环城路。这条绕老城区一圈的路,抗战前就是高州古城墙的原址,所以,高城有许多上年纪的人都说这条环城路是“城墙街”。

高州古城,地处丘陵地带,四面青山环抱,苍翠逶迤,一江鉴水绕城,潋滟如带,自唐代筑土城始,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唐宋时期,砖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高城是用木栅作城防的,很是简陋,从明洪武年开始才用砖瓦建筑城墙。据《高州文史》记载,当年高州古城墙周长2046米,高5米,厚3米,墙内外白灰砌砖,中间填土,开城门五座:城东迎阳门、城南广济门、城西通川门以及小西门、城北北门,城门外均设有吊桥,并于五门之上建造城楼,城墙上布满放炮射箭的垛口和瞭望台,城墙四周除大西门以鉴江为堑外,东南北三面均开凿护城濠堑(俗称护城河)。城墙上面道路相通,五门呼应,可以骑马练兵,那规模跟平遥古城的城墙差不多。

尽管城墙坚固,也曾被攻破。明朝天顺年间,广西瑶民备受民族压迫之苦,无以为生,聚众反抗,攻城掠地至粤西一带,高城东南北三门均被瑶人摧毁,之后修复三门,又对护城壕堑加宽加深,增建串楼,城防更加坚固严密了。明朝隆庆五年(1571)冬,倭寇来犯高州,被守城官兵射杀无数,剩余的倭寇落荒而逃,在高州、雷州等地兵马的夹攻下,全歼倭寇千余人,时人称赞高州城为小函谷关。

古城越千年,城墙几沧桑,它在防倭御敌,保境安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历朝历代,城墙也是多灾多难,或被攻破摧毁,或被洪水浸塌,或因商贾流动,或因官府风水等原因,无数次修补扩建,兴兴废废,城门的迁移复建,开开闭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建设资金的筹措,多是高州府六属百姓集资、捐资和富商赞助。

悠悠古城墙,负载着厚重的高凉历史颠簸前行,几百年后终于走到了尽头。大规模拆除城墙是抗战爆发之后的事。从1938年起,日寇飞机先后7次疯狂轰炸高州城,城中圣殿坡、茂中、中山路、仙桂街、永镇街、鉴江桥通闸等处先后中弹,炸毁课室、商铺、民居无数,百姓伤亡惨重,其中1941年6月20日,日寇飞机轰炸常平街祥山馆,炸死新兵及妇孺百余人。至此,城墙不但失去了防御作用,还成了百姓逃生的障碍,为方便“走飞机”(逃避日寇飞机轰炸),快速疏散,当时的茂名县政府征集民工,用了4个月11万工,才将城墙拆除,填平水濠。城墙的拆除,预示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同时也预告着一个崭新的高城即将诞生。

现在我们还可以从老照片上看到当年高州城墙的雄姿,这些老照片出自当年来中国传教、行医的美国人。见过古城墙的高城人,现在也有80多岁了,他们可能不知道“城墙街”叫环城路,但他们会给你讲当年拆城墙、“走飞机”的惨痛往事

绕行在两公里多一点的城墙遗址环城路,我没有看见梦中的古城墙,却寻觅到它遗落的身影,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挺拔,600多年前从这里飘过的烟云,仿佛又从眼前拂过,一样的飘忽不定,一样的来去无踪,那土炮鸣镝的声音远去了,城墙消失了,城楼也坍塌了。但我想,曾经作为古城最骄傲的历史文化符号,决不会消失得一丝痕迹都没有留下,它那数以万计的砖块,如今又散落在何方?

于是,我开始迷恋上了那些写满沧桑的砖块。在老城区,我不止在一处看见那些被遗弃的“城墙砖”,静静地卷曲在民居的围墙,铺砌在古巷的檐头,挤压在老屋的天井边……这些砖,灰褐色,蓬头垢面,全无轮廓,比我们平时建房子的火砖要厚重坚硬得多,在不少珍贵的砖块上面还镌刻着楷书“高城”二字,只是在近期的“双创”中被涂上了白灰很难辨认。时过景迁数百载,那些布满箭痕,划满战争符号的“城墙砖”,仿佛还弥漫着当年的硝烟气味,它真实地记录着高州先人英勇杀敌,保卫家园的伟大功绩。

被老街坊称作“城墙街”的环城路,平坦顺畅,两边楼房栉比,商铺林立,每天从早到晚,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没有谁记起,昔日这里曾有一堵高不可攀的古城墙,也没有人知道,这堵古城墙曾护卫过多少郡、路、府、县的衙门,更没有人知道,赫赫有名的高力士府第就矗立在城西的城墙脚下,邻近的灵惠寺观音阁虽然也湮灭了,但那些至灵至圣的菩萨神仙,至今还在保佑着高城万千百姓的吉祥安康。

朋友,如果你有空去绕着“城墙街”走上一圈,或许会对古城厚重的历史有所体验和感怀……


古城记忆之二

消失了的文明路

文/谢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秀川图书馆一齐消失的就是这条最正宗的文明路。古城啊古城,你还有什么不可以在一夜之间就消失的呢?

——题记

那条原址位于现在市委广场的文明路,消失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100多米,不长,但故事却很多,还夹杂着些许悲凉。

路的北面从中山路起,那里靠近著名的“东风饭店”,里面五分钱一碗的肥肉豉油粥,至今令人回味无穷;转角处就是豆水组的“油条豆浆店”,几分钱就能半饱,如果当年你是对面高州中学的学生,一定没少帮衬。

路的西边是几间商店,一堵不太高的围墙里面,就是体委的露天灯光球场。球场甚是简陋,四周是用木板搭成的座位,有点摇晃,记得曾因球迷太多挤断过木板,后来又做成水泥板座位。这里每逢周末、节假日都有比赛,打得出色的球队有钟声、火星、化肥、财贸、黎垌等十几支球队,其中,钟声对火星的比赛最具观赏性,冠亚军都是这两个队。钟声队是由县城各中学的体育教师组成,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火星队由一批县城青年和归侨职工组成,以顽强的斗志和充沛的体力与钟声队一时伯仲,每有这两支球队的比赛,灯光球场都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津津乐道那些经典的赛事。记得那时,省二队、军垦六师、九师的篮球队都相继来访高州,他们高超的球技,巨无霸般的身躯,让高城球迷大开眼界。回想起那时的体育运动也很有意思,赛前热身都是跳“忠字舞”的,有一次,我还看见在朝鲜战场打过仗的石鼓民间歌手邓槐林在球场里教唱“语录歌”。

灯光球场旁边是旱冰场,我溜几回就摔几回,之后再没去溜过了;里面还有个“讲古台”,常听朱雄伟、钟乃鼎等人讲古仔,其中称得上“故事大王”的当属钟乃鼎先生,他讲故事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口才媲美张悦楷先生,听他讲过的《瓦岗寨》、《义侠警奇凶》等故事,至今还记得一些精彩段落。那时,文化活动稀少,有些故事听听,已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了。

路的东边是古城最原味的骑楼屋,一幢连着一幢,有公房也有私宅,杨世泽的“小人书出租屋”就在这里,成千上万本小人书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地摆满几间相连的小屋子。一分钱看一本,每天放学和星期日,摆在檐头下、天井边的小木凳都是座无虚席,吸引着无数小朋友来这里看关羽走麦城、刘备借荆州,黄继光、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读到。

路的正南面是康熙年代开的文明门,它与高州府孔庙(在今市委大院内)、笔架青峰组成了高城的南北中轴线。抗战后期,抗日名将邓龙光为纪念其父邓秀川,拆了文明门建秀川图书馆。馆舍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古朴庄重,富丽堂皇,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馆分两层,一楼有个大拱门,直通潘州公园;二楼为骑楼,样式典雅,空间宽敞,光线充足,有阅览室、藏书库等。当时馆藏图书达16万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高城众多学校的师生常到那里读书看报,借阅图书。那时,凭学生证就能办借书证,借阅到期了,还可以续借,我记得借阅过《烈火金刚》、《欧阳海》等大部头,喜欢上文学,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一座图书馆,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只可惜,那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它化成了灰烬,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秀川图书馆,成了高州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秀川图书馆一齐消失的就是这条最正宗的文明路。古城啊古城,你还有什么不可以在一夜之间就消失的呢?(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