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京剧就要“顶天立地”唱高音

 cxag 2020-11-12

在声乐教学中,常要解决的问题如:发声位置、气息支点和打开喉咙等。在我看来,无非是解决好二个反向力的问题,我把它比喻成“顶天立地”。以声带为界,上为天,下为地。无论向上牵引、向下扩展,意图就是造成一个有利发声的状态,这里的顶指向上用力趋势,立便是向下用力的趋势。就广泛意义的“顶天立地”是指发声的高位置和低支持点的状态。这种状态关系到整个发音器官。包括胸、腹、颈、头各器官的参与。这里的天主生音,地主育气。音是表,气才是根本。

   看初学声乐者,天地合一,发声、控制气息都在喉咙,结果出现气不连、音不润,喉咙局部负担过重的现象。要纠正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先从分开天地做起。

声音好象一棵大树,要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只有培养地下的根之本才能达到。发声的养根矣果是通过培养深有力的呼吸 ,才能达到。气吸肺,肺推动横膈,横膈下压使腹膨胀,这就是气存丹田。为了使丹田之气上行能大能小,能徐能疾,能强能弱,立“地”的感觉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唱高音时,这种保持就要特别强调。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把它形容成“象武士发功时的积极状态。”

   有了“立地”的基础,气柱上升,“顶天”也容易做到。一次正确的发声应该是这样:有控制的气吹到声带形成基音,声柱沿咽上行,通畅地分别到口鼻部,并从那里获得口腔、头腔共鸣的美化,再由眉心甚至头顶透出。

   那么我们的发音器官这样配合这一过程形成呢?所谓的”顶天”的任务是提起软颚,向上方打开咽后壁,最后把音象挤鼻涕一样甩出去。经过“顶”,音的高位置也就实现了。一顶一立,上下拉开,喉咙不再吃紧,气柱通行,声音“竖”的效果就产生了。正确的发声方法所以能获得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经久耐唱的效果,就是因为动用了全身可以动用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单一的喉部的力量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

   以上说的各种比喻,多是形容感觉。如气存丹田、音透头颅等,这种形容其实是帮助掌握正确发声的一种启示。而喉咙的打开,就比较容易捉摸观察了。这就是本文要说的“顶天立地”的狭义。

   喉咙的向上打开,所谓“顶”我们一般说得比较多,如用哈欠、微笑、拎牙根的方法,提起软颚,悬雍垂,使整个喉上部提起。而对“立”的说法一般就少,如放下舌根、固定喉结等。其实要解决向下用力相对的关键,不能仅仅做到以上就可以。著名歌唱家贝基在中国讲学时对此有具体的描述:“正确打开喉咙的感觉是颈的扩张,要感到喉咙两边有两堵墙,要努力向外推,才能打开喉咙。”“不用舌根将喉结压下,要感觉喉头两侧的肌肉发酸。”“从感觉上说,就是将喉结向下拉的力量更大些。”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立地”力量在于喉往下的地方,以此带动下巴,放下舌根,使整个喉咙获得向下的对抗力量。在两种力的对抗中,咽喉打开了,发音管形成,声带自然闭合,可以作出不同的振动的调节。这种对抗在发高音时尤为剧烈。

    “顶天立地”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两者互为依赖,相辅相成。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所侧重的螺旋上升过程,一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引起注意,反之亦然。“顶”与“立”就在其中不断地加强,广阔的天地任声音从中游翔。

   总之,“顶天立地”是指歌者主观地,积极地向上向下用力的趋势 ,它有利于正确发声过程的形成。无论从广义的气息下沉,位置提高,或狭义的喉咙的上下打开来看,都是有目的指导个别肌肉或一组肌肉自然的协调灵巧的活动,而不是局部的紧张,使用蛮力造成的僵硬 。两种力量在对抗中相互依存,唱中低音自然音则小顶小立,唱高音强音则大顶大立。不能只强调一点而忘记另一点。

   在歌唱中去试一试“顶天立地”的感觉吧。但愿每个人的声音之树能结出更大更多的果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