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村】 走进上包村:鹤山琴池画中游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走进上包村:鹤山琴池画中游

上包村,是个绿美的地方。因为她的绿,而使村庄变得更美。上包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为她的一水绕村的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使村子变得秀美。上包村,又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地方,由于祖先的廉政家风的传承,通过现代人的努力而使上包村变得更富有魅力。

作为我一个黄店镇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我为上包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一心为公的精神所震撼。因此,我同爱我的故土刘家一样爱着上包村。

说起上包村,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据《青塘包氏宗谱》记载,上包包氏在宋时祖先普济公从金华迁入上包。上包村包氏始于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为姓。一府君原居于睦州桐庐包家山,李唐以来,以儒业起家,传九世至舟,即鼻祖普济公,宋元祐五年官授金华,历任金郡教谕,以官为家,因兰溪山川秀美,遂卜居于兰西十四都一图三峰之阳纯孝之乡循义之里,号称青塘包氏。时值大宋哲宗皇帝元祐五年(1090年),迄今公元2016年已926年。

漫步在兰芝风情线上,来到美丽的上包村,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上包村的绿美。上包村因为鹤山屏图在后,琴池环绕在侧,自然环境优美,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鹤山琴池、绿美上包。鹤山是上包村的太祖山,因为其形神极像仙鹤而得名。鹤山的鹤头在村南、翅膀伸向村北、村落布局都以鹤山为向导。鹤山上最多的就是松树,晚上的鹤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非常具有诗意。

上包村内绿化程度非常高,南村口竹林成荫,又有银杏、古樟、茶花一路呼应,池塘边上柳树摇曳,池中碧波荡漾,道路两旁翠色掩映,可谓“绿叶成荫子满枝”,整个村庄因为绿色而美丽。

远看,上包村处在一个比较大的大型盆地之中,四周群山环绕,东面有逶迤的白露山,南面有巍峨的柱杆山,北面有高耸的三峰山,西面有婀娜多彩的玉华山。

     近看,甘溪河道从西南面飘逸而来,狮子、虎山在甘溪河道两岸对峙,蔚为壮观。上包村包普济自宋代从金华迁址到上包,就是选中上包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之地择地而居。

上包村村庄西面为鹤山,东面为上包岗山,两山于村尾相接,形成了一个雁窝形。上包村村庄中间低,三面高,低的地方形成了凹地。先民就在这凹地营建了三口池塘,依着地势,一口连着一口,如同一串珍珠。这三口池塘就是上包村的中轴线,村中房屋以三口池塘为轴,向两面伸展。

这儿三面青山拱挹,而当中为山间的小盆地,甘溪由西而南,迤逦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上包村处于三面环山之中。村中的三口池塘,是上包古村的中轴线,似一串珍珠一般。上包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农田之利。古村上包就坐落在这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地方。村庄形为长方形,恰似浮排,因此称为“活水排形”。

上包村依山而建,村内建筑顺山势走向灵活布置,砖石、夯土、石块、石板,砌筑成的建筑为青灰色的小瓦、尺度宜人的院落,随处可见花木,形成了上包村独特的山居风貌,建筑整体形象优美,如世淳堂、仁让堂等都体现了村族文化——上包村的廉政文化的思想理念,风格统一。

在廉政文化广场南侧有一处“清月听琴”景观,它是利用自然流水营建荷塘,并在荷塘中以小石堰围筑“荷影清月”。以“伏羲制琴”、“听琴桥”、“琴瑟亭”及松、竹、梅等组合而成。

来到廉政文化广场广场北侧的琴池,名叫“曦鹤舞琴”,有一小水塘,创作的“闻琴起舞”仙鹤与“清月听琴”景观中的“伏羲制琴”雕塑恰好产生了一动一静的对应效果。

上包村古建筑也是十分独特,现存古建筑有世淳堂、春晖堂、亦政堂、思善堂、仁让堂与鹤山殿。世淳”、“春晖”、“亦政”、“思善”、“仁让”都隐含着廉政的理念与家风。

上包村名人辈出。宋朝有包克、包安、包敏三甲第,一门三进士也,皆为官于睦。明末包德怀为刑部左侍郎,故上包宗祠对联曰:“宋朝三进士,明末一秋官”。现代包茨为著名天然地质学家。1949年夏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 担任西南石油学院地质勘探系教授、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他对创立中国天然气地质学理论有突出贡献。近年,上包村村民群策群力,建起了仿古建筑上包宗祠,成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沿路走过,看到通过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营造之后的石径、竹篱、卵石路、码头墙、木头架构、徽式瓦房、水塘、鹤山、琴池、宗祠与廉政文化公园等等,将绿美上包呈现得淋漓尽致,我如身置画中。

上包村,一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精神所在;一种世代传承的家规家风的理念所在;一种不敢落后、敢为人先的志向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