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兰溪】走进梅江镇柳塘边村:郑氏来自浦江郑义门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走进梅江镇柳塘边村:郑氏来自浦江郑义门

柳塘边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8500米。村民委员会驻柳塘边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中世居郑姓,明初自浦江郑氏义门迁入定居,因村边水塘岸柳树成荫,故取村名柳塘边,又名后塘边。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3.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3亩、山地3884亩。8个村民小组,260户,710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饲养山羊为业用本地高粱酿制的梅江烧为其特产村中有额题“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宗祠。

柳塘边柳氏,据《浦阳郑氏宗谱》,始祖为郑淮,元代南阳公后裔,元代时从河南迁到浦江郑义门。始迁祖郑松,字坚甫,号青寰,明代在福建泉州仕宦,任满后由浦江郑义门迁居兰溪柳塘边村。

浦江郑义门出仕的官吏1299年至1355年,“郑义门”有个七世祖郑铢。当朝脱脱丞相见而器之,奏为宣政院照磨管勾,统领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的。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关系和尚们的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因此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拒收,和尚还以为自己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却屡遭退回。和尚们经过打听,方知郑铢来自浦江“郑义门”,郑义门有严厉的《家规》,贿者始知自敛。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郑铢遂被任命为持檄文行部两浙。他仍毫无所取。

1361年至1429年,“郑义门”第九世祖是郑机。永乐年间,他经吏部铨试,授文林郎湖广汉川知县,后转广东省仁化县知县。他勤政爱民,平蛮寇,修水利,奖农耕,政迹显著,尤其在廉洁方面,他更是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从不收受属下及百姓的礼物。在他50岁生日时,按照风俗习惯,应该祝贺一番。早饭间,夫人楼琼征求丈夫意见,郑机只吩咐买点鱼、肉、豆腐和黄酒,作为生日晚餐。晚餐时,郑机看见桌上摆满了名贵佳肴,大大超过了早上计划的标准,顿时拉下脸面,怒责夫人。面对丈夫的严厉责问,妻子只好吐露真情。原来,有位颇受郑机器重、名叫章玉的典吏得知当日是知县大人的50岁生日,就想:知县平时节衣缩食,一身清廉,从不收受他人礼物,但在50岁生日之时,买几道好一点的菜,让他补补身子,作为部下也是道理之中的事。因此,他说服了知县夫人,自己花钱买来几道好菜,请夫人晚上一并烧来吃。听完原委,郑机怒气未消,说:“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这次既然已经烧好了,不能原物退还,那就退还等价钱两,分文不少。”次日,郑机叫来章玉认真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你的行为将陷我于不义。”随后掏出九钱银子还给章玉。

浦江郑氏家族从始居祖郑绮起,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浦江郑氏家庭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流芳百世的不仅是皇帝的赐封,更出于郑氏家庭第五世郑文融在父辈治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家规58条》,这就是郑氏家庭史上著名的《郑氏家规》的雏形,后又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为“郑义门”参酌审定的《郑氏家范》168条,构成了郑氏二十世同居的家庭法典。它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一些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要求族人不慕宝贵,俭朴勤耕,修桥铺路,拒受不义之财,出仕者以报国为务,不妄取于民,勿玩物丧志等。如《家范》第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郑氏家范》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堪称天下家法第一文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