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这个家族有什么奥秘?

 莫为天下先 2023-02-14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城,是岁月的沉淀;镇,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Image
Image

在金华浦江,有一郑氏家族,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这个家族何以得到这般评价?郑氏家族又称郑义门,在这里又有着怎样的家风传承?平生别无念,念念在麟溪,有着开国文臣之首之称的宋濂,又在这里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Image


在金华浦江,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古镇,名为郑宅镇,这个古镇以郑氏家族之姓为名,可以说,古镇与郑氏相辅相成。

古镇原名感德乡承恩里,始迁祖郑淮求学于浦阳先儒朱恮。朱恮见郑淮品学兼优,便将外甥女许配给他。此时郑淮父亲已经去世,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便举家迁居此地,为了纪念先祖,还将原来的香岩溪以祖先的名字改名为白麟溪。

Image

一条白麟溪穿镇而过,溪边房子鳞次栉比,溪上十桥九闸,花木繁胜,两岸小桥流水,青砖黛瓦,充满古韵,这样的山水风光吸引着郑氏家族的到来,郑氏郑淮公迁居至此,开始在浦江这方土地书写家族故事。

此后的将近400年的时间,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财共食,三代正史《宋史》、《元史》、《明史》都为其列传,诉说着郑义门的辉煌,感德乡承恩里也因郑氏家族的故事又被称作郑义门

据史书记载,郑淮迁至浦江后,宋靖康年间,县里发生旱灾,百姓饥馑,于是郑淮变卖田产用于赈灾。他卖掉了近千亩良田,救百姓于火热。百姓感念郑淮,把他居住的地方称作仁义里,郑淮的事迹传到朝廷,又获旌表郑氏孝义门。到了元代,类似的故事又发生了两次,又获旌表义门。

Image

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足以显示郑义门治家有道。

而郑氏族人传承千年的治家理念,得从一位叫做郑绮的老人开始说起。北宋年间,浦江郑氏三世祖郑绮公,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名门望族之路。明洪武18年,朱元璋又亲赐江南第一家肯定了郑氏家族的治家之道。当时身为郑氏家族家长同时又是粮赋长的郑濂,到京拜见皇帝。朱元璋提问,你们家族这么兴旺,到底是靠什么能够这么兴旺发达的?郑濂回答,是谨遵祖宗成法,同时又把郑氏的家仪规范进呈给皇上。朱元璋看完以后就非常感慨,家族有家法,可以治理得这么好,更何况一个国家呢?而已经九世同居的郑氏家族孝义已名冠江南于是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金字招牌

Image

大和公首创《郑氏家规》58则,请柳贯审定,后经郑钦、郑铉等几代人不断增补、修订,之后,“浦阳江上大儒”吴莱、被后世称为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也陆续来东明精舍任教,郑涛、郑濂等兄弟五人,将历史上的几部《家规》请宋濂等名儒同加损益,合为一部共168条,名为《旌义编》,并请宋濂先生作序,刊印施行,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也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Image

要维持家族几百年的发展,肯定要有非常完整的一整套家规。这个家规它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怎么来治家,嫡长子的职责是什么?家长的职责是什么?里边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完善,典事的职责是什么?监事的职责是什么?有专门管服装的,还有馐服长,有专门采购物品的做会计的,有非常多的分工,关于日常的家族管理,这一块的家规70多条。还有一块关于日常的起居生活的礼仪,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有接近60多条是涉及这方面的子孙平时学习应该怎么样生活应该怎么样饮食起居应该怎么样?便于家族正常运行。第三块关于家族绵延兴盛,其中就有强调要重视教育,单是这一点直接涉及到的就有30多条。另外还有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劝诫邻里和睦的,鼓励社会公益事业的各方面总计168条。

柳贯、宋濂在协助郑氏制定《规范》时,也预见郑氏子弟将有人走上仕途。所以《规范》里出现了过去家族规训中从没出现过的条文,就是对子弟出仕要求的三条规定,告诫他们只有清廉自持、忠诚为国、公正办事的人,才能给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耀。

Image

孝义和廉正文化是郑义门的灵魂,168条家规中涉及廉政的条目就有29,这些条例都带有浓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色彩,他们用严格的家法制度、礼仪规范来保证族人的廉政,在这种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之下,郑义门自宋至清,七品以上官员多达173人,无人因贪腐去职或受罚。

为人之道,舍教其何以先?这是《郑氏规范》第90条所述,名门望族自然是非常看重教育的,他们认为子孙读书学习,要以孝义为重要内容,族人对子弟的学习、品德、行为严加训饬和约束,以保证子弟品行端正和身心健康,适应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需要。

为了子孙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郑氏家族设立了一所家塾,以仁爱忠孝教育和勉励子弟,并且免收他们的学费。东明精舍(后称东明书院)创建于元初,为郑氏子孙读书之所,但也接纳各地的学子就学。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曾到郑义门求学于吴莱先生吴莱病退后,宋濂便在东明精舍接任教习,执教20余年。他还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好友郑氏郑源的儿子,甚至还举家迁居至郑义门。 

Image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浦江度过的,对于这里的山山水水,他曾称赞为天地间秀绝之区,对这里饱含深情。

宋濂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书,教导太子朱标十余年,为培养皇位继承人尽心竭力,又在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为其讲授帝王之学,堪称一代帝师,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在这里学习任教,生活定居、著书立作,可以说郑义门相当于成为了宋濂先生一个讲学布道修身明德,践行儒家理论的实践基地。他亲手栽种了12棵古柏,寄语江南第一家孝义的传承,像松柏一样能够万古长青。

Image

宋濂退休回浦江郑义门后,因胡惟庸谋反案发,宋濂的孙子宋慎受牵连被诛,宋濂受累被抓去南京,离开南京之前,宋濂吟了一首诗:平生别无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他说思来想去的都是这条白麟溪,哪怕死去魂也要归来,足以可见宋濂对郑义门的留恋。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其蕴含其中的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Image

古镇的街道,随着流逝的历史,原有的石板替换了不少,但那些磨得的老石板,依然显露出弥久扣人的一派古风,行走在古镇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儒雅数百年的风范,而此刻时光依然宁静,那些远去的记忆依然飘荡在这片土地之上。

Image

扫一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