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名中学生羞辱流浪老人,还发视频炫耀,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后浪”!

 瑞思英语 2020-11-12

前几天,陕西三原市民反映,几个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几次三番地欺负、羞辱一位疑似有智力障碍的流浪老人。

老人平时在菜市场帮着简单打扫一下卫生。几个中学生看到这个老人后,就经常脚踢、羞辱老人,并拍下视频,传到QQ空间和短视频平台炫耀。

后来,志愿者们找到这些熊孩子所在的学校,学校找到涉事学生并联系家长,由家长带领学生当面向老人道歉,并在菜市场张贴学生手写的致歉信。


家长表示,以后会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看到这个新闻,Professor想起了很久前看到的一个英国的新闻。

也是几个学生,欺负一名残障老人,把面粉泼到老人身上,然后和狼狈不堪的老人拍照留念。

后来,这几个孩子被英国网友怒骂。可即便如此,最后也只有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去和老人道歉,其他的孩子和家长毫无反应。

在学生群体中,经常有一些孩子会刻意模仿残障人士,取笑、嘲弄,而校园霸凌事件更是频发。

Professor不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欺负弱小的事件发生?

心理学家说:当弱小的个体在强大的威慑下出洋相的时候,就会给施暴者一种“满足感”。可这份“满足感”是畸形的,是需要矫正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周围环境的一些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正面积极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辨别是非,培养孩子的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等优良品质。

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这是为人之本,也是成长之基,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则新闻: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银沙桥附近一辆汽车突然起火,消防车接警到达事故现场附近后发现路况复杂,街道狭窄,消防车只能小心行进并寻找起火位置。

这时,路边一名穿着黄色短袖的小男孩,一边挥手提醒周围的人,一边奔跑为消防员引路,生生开辟出一条“快速通道”。

消防队员说:“当时小男孩就在前面大汗淋漓地跑着给我们带路,还是挺感动的!”

在小男孩的指引下,消防员很快到达起火点将火扑灭。

据了解,这名男孩叫卢俊杰,今年11岁。为了表达感谢,消防队联系了小男孩的家人。

小男孩妈妈说:“他回家根本没提这事,消防队打电话联系我们后才知道这件事。”

网友纷纷称赞小男孩是“整条街最靓的仔”,称其大汗淋漓奔跑的样子“很帅”!

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能变成什么样子要看家长如何引导与规范。我们需要从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和社会,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给人以温暖和善意。








记得有一次在餐馆吃饭,Professor看到一群大人逗一个3、4岁的孩子。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因为大人之间的玩笑,孩子怕叫错便索性不开口,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大人的问题呢?

在Professor看来,爸爸和朋友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心中充满疑惑和犹豫,孩子以后遇到这种问题会更加不敢开口,甚至会因此而变得不信任别人、胆小、孤僻,越发不敢和人交流。

这种逗乐的方式,说到底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捉弄,是“强”对“弱”的一种压迫,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对“大人捉弄孩子”这种行为坚决表示不满,他觉得和孩子玩也在进行一种德行的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品德的缺陷。

《无问西东》里的沈光耀说过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孩子的天性是美好和善良的,爸爸妈妈们要身体力行,将品德的种子种进他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样他才能在人世间闪闪发光。

 

Professor点评:

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就是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父母要用温柔的态度、合理的语气、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