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溪竹桥古村

 zqbxi 2020-11-12


2019年2月8日下午,我们一行众亲友在资溪喝完喜酒后,结伴前往金溪游览竹桥古村。山雾迷漫,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次第到达目的地。古村开发成景区,但不收门票,附近的游客纷至沓来。停车场五百多个停车位竟难以找到空位。大家分坐电瓶观光车到村口,沿着建于荷塘上的曲折廊桥,听着导游的讲解,缓步入村。

竹桥古村坐落在江西省金溪县城北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现有206户820人。竹桥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800余年,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堂5座、古门楼4座、古井3口、明清古民居109栋,堪称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缩影。村口有古樟一株,树龄700多年;村前一溪明练,良田万顷;村内有赐福庙和紫澜阁遗址;春柳依依,夏荷亭亭。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的明清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蔚为大观:其中明代祠堂1栋,明代民居8栋,其余为清代建筑。村里有品字三井、八方水塘、人本路、金溪书雕版,每一处背后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文内涵与历史故事。

村有一座总门楼,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禹先生后人所定,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围都有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门楼内房舍俨然,宅栉邻比,春节期间,户户春联,灯笼红带,村民身着古装,或坐或站,三三两两,这场景仿佛来到影视城,时光穿越,梦归汉唐。村中水塘,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塘沿全由石块砌成,细观塘底,水草漂漂,塘沿向水中伸出条条板石,无需支撑,人立其上,洗衣涤器。塘水清清,不见沟渠,朱熹观书吟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间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竹桥村,诚为当代金溪一个古风犹存,保存甚好的古代村落。

走进竹桥,仿佛走进了历史!竹桥村前有上、中、下三个门楼和一个总门楼,不管红、白喜事,三个门楼是必经之路,村后有3个山门直通后山,过去是专门为防阻强盗、土匪而特意设立的退路,房屋为清一色的板石墙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连成一体,村里的排水沟都是用石块砌成,成为一个封闭式的防御系统。这里的排水沟,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八口塘中,一条东西向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小巷交接。弯弯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巷仅2尺宽,深巷难见山外月,青瓦常闻堂中风。

竹桥村古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高耸立的山字墙,既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群中有三组建筑群更有特色,分别为“文林第”“十家弄”“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设有三门,即总门、巷门、大门,分别有并排四栋或三栋式样相同的房屋由耳门相通,雨天往来并不湿脚。更让人称奇的是,中门楼前的空地上,隐约可见用青石板铺就的一个“本”字,门楼后有一个“人”字。本者,根也,这个“本”字告诉一代代的竹桥人,不管在外读书做官,还是经商致富,你的“根”都在这里。落叶要归根,人不可忘本,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所在。“人”和“本”二字连在一起,大概竹桥先人已经意识到“以人为本”,而且教育后人不要忘记这一祖训。

雕梁绣户,石门木柱……目不暇接,总想把许多雕刻,布局等看懂,却又无从着手。村里收集了众多的"文物":各式烟斗,油灯,印章,化妆台,木箱,茶缸,糕点模,书籍,古鞋……年代不甚久远,这些摆设成了中老年记忆中的"曾经",年少者眼中的"古董"!

与其他村不同的是,竹桥村民至今大多仍住在祖辈留下的老屋中,新住宅不到30栋。俗话说,“屋要人住”,这也是竹桥明清建筑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古屋中的木雕石刻,"文革"时期,村民大多用泥糊纸盖保护起来,使之能保留至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竹桥有重商传统,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竹桥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竹桥村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不少,有几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经商致富后,他们大多数都向朝廷捐款,而且都热心村中的公益事业,如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其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的余钟祥。余钟祥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被一家仅有一个女儿的老板收留,最终成了老板的女婿并接下家业。有一年,他大量收购其他店不愿收的灯芯草,并囤积起来。过了一两年,皇上打蘸需要大量灯芯草点灯,余钟祥将仓库里的灯芯草销售一空后,赚了一大笔钱。发财后,他在湖南曾市创建了一条商业街,在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了余大文堂刻书房,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

岁月犹如一首悠远舒缓的民歌,竹桥村依旧保存着一种恬静淡泊的桃源式的田园生活模式。竹桥四时之景晨夕百变,村民耕读渔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谐相处,民风淳朴,其先人有诗曰:

其一

山环水抱画图中,托地开基论祖功。

百亩桑麻千亩稻,万家烟火一家风。

须知守旧存忠厚,亦能维新说异同。

世代衣冠常簇簇,云天极目仰文隆。

其二

家园喜往水云边,使节旌旄出绍田。

昭武统军尊一镇,贻谋择处重之迁。

连天棂阁辉星火,扑地稻梁锁暮烟。

不谓堪舆今未改,好峰依旧对门前。

历史如镜,历史是书,历史是一份民族情感的沉淀。曾经几何,无数古老的村庄或毁于战火,或推倒开发,许多"并不值钱"却很有"民间"价值的老建筑被摧毁。幸运的是,竹桥古村保存完好,风貌依旧,让我们能在满目现代气息中,欣赏到古朴原始的赣派建筑。

斯文江右古风存,老宅朴然幽巷深。

金邑书香飘万里,井边日月此同心。.

《宋史.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清.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卷一百(上)“陌”韵“拜石”下引《苏米谈史》:“米芾好奇,知无为军,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命取袍笏,揖而拜之,每呼曰‘石丈’。”

宋.米芾擅长书画,为文奇险。他在无为军为官时,曾有此拜石之举,故世称“米颠(同癫)拜石。”

拜石的做法,古时就有,并不自米芾始。不过拜石的目的是并不相同。南朝.梁.庾肩吾《谢湘东王赍米启》:“不待候沙,同新渝之再熟;无劳拜石,均辽仓之重满。”

金溪县是古代江西雕版印书中心,而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即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它位于仲和公祠右侧,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后来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可以说,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养正山房”即为其遗存之一。

如在,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