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的意义

 雅格布ev76reea 2020-11-13

工作是尊严的来源,不论这个工作薪酬的多少。

这几天,看了几本书,也接触了几个行业的员工,深有体会。

《国企改革1998》是一本很薄的电子小书,描述了企业改革过程中,上千万原来国有职工下岗的故事,先采用上帝视角,从国家面临的行业困局说起,再贴近地表,来分析一个个被裁员的家庭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里面的一段话,我觉得有点触动:


“改革带给国企职工更多的是信仰的坍塌。当年提倡为祖国建设奉献自我的最忠诚的那一批人,他们响应政府号召踏实工作,可他们非但没有成为富起来的人,反而成了改革的失意者,他们无奈、彷徨、失落甚至是愤怒。但这都早已无济于事,人在改革的面前终究是渺小的。改革正在风卷残云般前行,给他们留下的,只有那残败的厂房,和那即将拆除的破旧小区。”

之前就想写点什么,但是感觉没有底气,直到读了这本书,结合之前看过的班宇的《冬泳》,记忆如同一条河流,《冬泳》描写了作者成长家乡那一个个失业的群体的悄怆幽邃的小故事,如同《大教堂》的卡佛,故事里没有大圆满,全是不大不小的悲剧,但是印证了国企改革中作为牺牲品的下岗职工的命运,班宇只是稍微戏剧化的编纂成了故事,像甄士隐那样,故事真戏假做,让你分不清戏里戏外。《冬泳》里,基本没有成功者,只有被命运击垮的一个个蝼蚁,但是不屈服的倔强,让人动容。其中一个下岗的吊车工,曾经非常讨厌高空工作,后来不无感慨的说,如果能让我在回去工作,我愿意一辈子呆在空中!这本书恰恰是那个急速改革时代牺牲品的缩影合集。

在《平原上的摩西》里,那些曾经意义风发的工友们,在失去工作后,人生的天平从此失衡。甚至引发了犯罪,这种犯罪是被生活逼迫,是人生无奈的选择。从失业滑向人生深渊,继而多米诺骨牌般塌陷。工作之于人太重要了,工作让我们品尝了尊严,有机会社交,能赚取养家糊口的资本。

时代变化了,现在的90后、00后已经习惯于随时变换工作。铁饭碗已经成为过去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几个月换一份工作成为常态。前段时间看了BAT公司995的工作时间轴,也就是说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五天,据说还有互联网公司996。但是员工们依旧忍了,因为他们输不起,因为生活不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里面那个上班时间出去喝酒,顺便取笑老板的合同抄写员。在我们没有变得不可替代的时候,一切都需要隐忍。互联网公司995工作制的员工们比起他们的父辈一代是幸运的,至少有工作可做,而且薪酬不菲。

前几天,在楼下遇到了某丰外卖的小哥,因为替他开楼门表示感谢,一聊天告诉我,底薪1500,每送一单净赚6元,当天天气较冷,小哥毫无怨言,用忙碌来为家人换取更好的生活,比起1998年那1000多万下岗职工,小哥也是幸福的,至少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他及时做好了冲锋的准备,有一个尚且年轻壮实的身体。

 前几天因为上班起早,六点去肯德基买早点,发现还没有开门,辗转发现本埠的连锁早餐店早已经营业,在感激之余问及员工的上班时间,小哥告诉我,有四点多来的,也有五点多的。这家连锁店面临强烈竞争,旁边的快餐店也是窗明几净,路人在排队购买。我不禁感慨,永远不要低估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的决心,你以为的早起,已经是别人奋斗了几小时以后的光阴。

无论是那一个个埋头于缝纫机前的女工,还是轰鸣作响的自动化纺织机旁检测纱锭作业的男男女女,他们面带口罩,无惧线绒的污染和巨大的吵杂。他们心里装着家、装着梦想,不论这个梦想有多小。

无论是腥臭的鸡棚里70岁开外的饲养员大爷,还是洁净厂房里硕士毕业的制药流水线操作工,他们分工不同,收入差距很大,但是工作带来满足,带来欣喜,带来希望。这份职业所承载的尊严,都有种神奇的魔力,让明天区别于今日。

在有工作的日子里,努力工作。从60后到00后,无论潜意识里怎么想,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很多事情不是几本书能够讲清楚,但是我们都是经历者。

最后送给你一段《钢的琴》的视频,也是反映东北下岗职工面临妻离子散的痛楚抉择的故事。和你共勉,让我们谨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