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带你走黄河》---15【李家山】

 左岸大山 2020-11-13


 黄河 
落 天 走 山西

车子顺着不知名的山路努力爬升,路是自然形成的土路,宽仅够一车通行,几处险要的地方只能下车观察后缓慢通过。山路的尽头是山顶,一块约几十平米的地方光滑平整适合停车。向前几步,却发现几眼窑洞就在脚下,原来停车处却是那窑洞的屋顶。

这里便是李家山,一个藏在深闺的俊秀之地。从上俯瞰,整个村子的建筑分两大部分悬挂在黄土坡上,砖石拱顶的窑洞,在平均40多度的坡上依山就势,高下叠置,最高处多达9层。每处院落风格不同,多以明柱厦檐的四合院为主。几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蜿蜒于建筑之间,将整个村子串在一起。疏密有致的结构将每一处建筑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立体展示的清代建筑博物馆。

沿小路向左,陡坡缓降来到一个院落,有老夫妻二人正在门口石碾上吃饭,妇人坐在石碾上,男人就蹲在她旁边。他们手中端碗,面前一碟咸菜。我的到来自然是打搅了他们的清净,老人站起来笑问客来何处?“进屋吃饭吧。”我忙含笑而答:“已经吃过了,能否进院看看?”老人边说着“行了,行了”,便手指院落。

我走进院落,院落是典型的明柱厦檐结构,应该是一处院落中的楼宇,结构有所改动,已看不出旧日的模样。只剩狭窄的回廊与几眼窑洞,现在的院门应该是后期改制。我转身等待老人介绍,却只见他放下碗筷又走出院门。不多时,只见老人用手拉了妇人缓缓进来。老人身躯高大挺拔,应该有1米8有余,而妇人身材矮小佝偻,不足1米5。但此时此刻却无比和谐,两人的笑容灿烂,那一定是执手到老的幸福。也许,这样的一幕也只能在此不染污垢的深山可见。

老人安顿了妇人入窑,我们依柱而坐。老人们已是近80的高龄,在李家山辈分很高,乡人都称呼其为“老大”。老人点燃了一锅烟袋,也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俺们李家山,不能不提老祖李瑞,老人家于1465年由上西坡村迁来李家山,后借碛口镇繁荣经商致富,然后大兴土木,留下了这处家业。你看我们这祖宅都是水磨砖对缝砌筑,精美的砖、木、石雕及宽大匾额家家都有。”老人骄傲地瞌去烟灰,插入烟袋,站立伸手间颇有一番指点江山的气势。“你看,俺们这村子像不像一个展翅的凤凰,这两坡如双翅,这满坡的院子便是翅膀上的明珠呢。”

老人说的兴起,踱步走动之余竟然哼唱起来。“俺在山上放羊来,你在洼洼里挖苦菜。奴挖苦菜你放羊,谁叫你把土坷垃撩在奴身上。”听着李老大的浓浓兴致,我不禁感叹老人的字正腔圆。老人转身看我一脸惊讶,兴兴地说道:“娃,你别惊讶,俺们李家山人人能歌善舞,懂五音呢。这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从清代开始,俺们李家山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文艺村,也是出美女子的地方。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碳。就是夸俺们嘞。”

告别李老大夫妇,我继续沿石梯而下,从沟底仰望山村,蓝天白云下,黄土高坡中,那些青砖灰瓦筑砌的院楼却如小说里描述的亭台楼榭, 熠熠生辉。

继续向左,沿石阶攀爬,虽说不缓不急,却还是气喘如牛,微汗透衣。这样的路也让我明白了,为何这里有那么多年逾花甲的老人却精神抖擞。想想平日里花钱健身,忽然感觉可笑了。

高处是村里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四合院,两百余年的风霜雪雨只是给它历史的韵味,丝毫不影响它的惊艳芳华。古代匠人精神在一处宅院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这样的工艺,想想水泥丛林里高价买来的鸽子窝,只是十几年的时间便毛病百出,不由感慨汗颜。

沿山路右转,古老的院墙下有正在晒着太阳的老人们。他们或蹲或坐,个个烟袋在手,吞云吐雾之余不时插科打诨着我似懂非懂的故事。偶尔便会有笑声朗朗爆出,我忽然便有些羡慕他们那笑声的真实与爽朗。

转过一个高台,我来到了老李的家。这里也算是老相识了,我卸下了满身疲惫,在宽敞的土炕上,梦回大清。不知睡了多久,一阵琵琶的琴声唤我醒来,那琴声若有若无,也令我似梦非醒。

披衣寻琴而去,不想已是华灯初上,正东方一轮明月皎洁。琴声应该是隔壁传来,但出门寻觅又觉是院内奏鸣。再细细寻去,寻的一柴门虚掩于院内一角,轻推而入,琴声顿时扑面而来,竟然是一曲《大浪淘沙》。如泣如诉的慢板中,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气势倾诉着作者对不平人世的叹怨。大段长轮的运用营造出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

小院很安静,一颗枣树几乎将整个院子笼罩,月光透过叶子的空隙,将斑驳的圆投射在树下的女子身上。女子背向而坐,神态优雅,一双手轮换之间便有妙音娟娟涌来。我瞬间宛入仙境,痴迷于眼前的一切。也许,这也是李家山的魅力所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