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岸的台大社会学系又惹事了,被批不懂人文精神?

 昵称gscVD7fg 2020-11-13

对岸的台大社会学系好像又惹事了。

我们先从头说起,台湾每年都要举办一个叫“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营”。每年暑期,这个夏令营都会聚集台湾各地两百名升高二学生,以两周课程,学习人文及社会科学,燃起他们对人文科学的兴趣及热情。这个夏令营由台湾的“科技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司”主办,委托学术机构来承办,好像最近都是台大的社会学系在承办。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年(第18届的)海报和课程,内容的确很赞。

这个活动在岛内影响非常大,所以每次很多人都挤破头要进去。前不久公布了录取名单,但很多人质疑审查标准。所以,3月24日,台大社会学系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段回应,全文如下:

口试名单公布之后,陆续有人来问:我的文章要如何改进?我是不是哪里疏忽了?审查标准是什么?

很抱歉的是,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为什么呢?

人社营的审查一直都是没有分数的审查,如果你曾研究过这几年来的短文题目,应该不难发现,一篇是生活观察,一篇则是知识性的阅读摘要与心得,而自传当然就是让我们认识你的方式,成绩单和推荐信只是参考资料,帮助我们从客观且长时间的综合学习表现以及老师的观察角度来认识你。这一切繁复的报名文件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发芽的人社小种籽。

每一年,我们都在上百甚至上千份的资料中寻寻觅觅,而人社精神是什么?其实是很抽象的。是关怀,是包容,是分享,关乎整个社会,关乎全世界,关乎每一个人,当然最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你。

我们在自传里看见十六年的岁月点滴堆积而成为现在的你,有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快乐、你的骄傲,更有你的悲伤与烦恼;在餐厅或小吃店细细品味每一口佳肴,与顾客或老板/店员的互动中为彼此的生命添加更独特的香料;阅读与反思让你看见或许相同或许不同的立场,正是这样多元的立场与想法才丰富了你我的世界。

既然人社精神是抽象的,我们就无法列出标准,也没有预设任何标准,因为“标准”本来就不存在。

三千字无法代表完整的你,录取与否也不能定义你,所以就算这关没过,也不能阻止你继续热爱这片土地。在准备报名的过程其实你就已经踏上人社之路。你是否不曾想过小吃店老板为何开店?你是否第一次鼓起勇气与陌生人对谈?你是否不曾读过这些文章?你是否从没想过这样的立场?你是否真正认识你自己?

你可能会想,你失去了参加人社营的机会,但是换个方式思考,推荐你参加的学长姐、督促你写文章的老师或家长、和你一起报名的同学、帮你写推荐信的老师、你访问的店家、你读过的每一篇文章、还有任何让你看见这段文字的种种原因,你是不是其实已经拥有很多?

“人社精神”存在每一个角落,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或许是刚刚擦肩的瞬间,也或许已经紧紧握在你的手中。

人社营的目的是推广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人社营在有限的资源、时间以及空间之下,不可能所有人都来参加,然而,我们非常感谢,谢谢你愿意花时间了解我们的课程设计,谢谢你愿意与我们分享你的成长故事,谢谢你愿意用这三千字让我们认识你,我们在一千多份的报名资料里看见了一千多种美好的可能,谢谢你。

我们要一起努力,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十六岁的夏天可以不再需要人社营,因为你们早就已经拥有这片土地,互相灌溉就能让心中的种籽发芽,在彼此的陪伴下茁壮,开出属于自己最灿烂的花 🌹

何不现在就试着在你心里开出一朵花?

以没有标准来回复,结果显然会遭到质疑。很快,台大城乡所李钧冠就以《台大社会系,你凭什么主办高中生人社营?》为标题,质疑台大社会学系的标准问题。以下为全文:

3月24日FB粉专“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营”,以台大社会系的身分,回应许多申请营队的高中生对于人社营录取标准的疑问。该文以抽象的“人社精神”作为文眼,没有正面回应质疑,只是摸了摸这些充满疑惑的头,总归一句话:“我们没有标准,因为标准并不存在。”

姑且不论如果没有标准,为何还要求这些报名者撰写:需有人类学田野观察能力的短文一、人社摘要与论述能力的短文二、老师推荐函与在校成绩单,而不是抽签或掷杯决定。看到这种对于“人社精神”的阐释方法,曾经就读清大人社的我,都不知道是我大学没有修习好人文社会科学,还是主办人社营的台大社会系自己都搞不清楚人社精神是什么。

如果台大社会系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说不清楚人社精神是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拿科技部(纳税人)的钱,举办人文与社会科学营给可能对人文社会科学还懵懵懂懂的高一生?我尝试在以下的论述中,阐释我所谓的“人社精神”应该为何、台大社会系对于录取标准的提问回应有何违背“人社精神”的问题,以及“人社精神”应该如何展现。

所谓“人社精神”

我以为“人社精神”除了对于人以及社会理解与关怀,更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的能力作为基础。

何谓人文社会科学的能力?首先就是对客观现象判断的能力。好比如果你听信部分媒体所塑造的形象,认为参与社会运动的人总是被特定政党策动,那么便几乎不可能达成对于这些社会运动者的理解和其所诉求对象的关怀。第二步,就是分析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能力,好比解释是什么样的政策后果,导致台湾既有高空屋率也有高房价?

奠基在人文社会科学能力上的“人社精神”,才能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关怀,而不只是打打嘴炮。

因为以这种能力促进的理解不仅止是表面的,更是贴身的。以强调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理解来说,要求我们将习以为常的事物陌生化,尽可能地避免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从而同理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关怀也不仅止于是口头上的,而是实践的。以受到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影响的社会学关怀来说,这样的关怀诉求“看见边缘”,除了看见在资本主义运作底下被异化剥削的工人、父权体制下被压迫的性/别,更要求我们去组织动员、去改变那样不公平的体制。

台大社会系的回应如何违反了所谓“人社精神”?

以台大社会系的回文来说,“人社精神”是抽象的,根本不存在标准。所以他们可以不正视那些提出疑问的高中生的问题,然后以不存在的标准来选择谁可以参与由纳税人的钱举办的人社营。

但以我上面所阐述的“人社精神”标准,台大社会系何时真正同理了那些没有被“不存在的标准”选上的高中生?台大社会系可有关怀过这些被排除了的高中生的诉求:他们真正不满什么?如果台大社会系未了解这群高中生的疑问正在于“如果不存在标准,那另一群人为什么可以被选中?”,却跳针似地以“反正人社精神没有标准。”回应,怎么能够真正解除这些高中生的疑惑?

台大社会系避重就轻的回应,仿佛以一个“没有标准”就能掩盖自己具有选择“权力”的事实。在这里,我看不见哲学对于正义的要求、社会学对于弱势的关怀、人类学对于他者的理解、政治学对于权力的讨论。虽然这样的学科分类是不恰当的,但这些学科的统合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台大社会系不解释自己筛选学生的标准为何,也就失去分配全民资源的权力正当性基础。

“人社精神”应该如何展现?

那么,如何才能算是正视这些没有被录取人社营的高中生的疑问?除了由台大社会系自行公布录取标准,也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取径去理解这些高中生的疑问。

以《今日新闻》在2008年所整理的全台湾明星高中来看,对比第十七届的人社营口试录取名单上的高中,以及第十七届人社营的活动简章寄送学校名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科技部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经费,高度集中于所谓的明星高中上。

虽然教育资源集中化的现象在台湾一点都不稀奇,但这并不意味这种可能固化阶级的资源分配方式不应该被反省,尤其是在面对被排除在这些资源之外的人质疑之后。在这里,台大社会系没有给出对于营队成员明确的审核标准,或许承继了台湾习以为常的不均等资源分配的观念,倾向将资源挹注在或许早已是菁英的另一群学生身上。

在这里,我想引用长期担任人社营协同主持人、台大社会系教授陈东升在〈从设计到社计的社会学想像(一)〉提及的社会学观点:

……所以,为谁设计是很重要,也是社会学者通常最先要思考的议题。相对于传统设计专业,社会学在考量产品、服务的主要目的满足基本的需求,而不是刺激欲望、满足欲望,因此社会学强调为90%的公众需求设计,而不只是为那些负担的起金钱开销的10%的客户设计。……

套用在由台大社会系掌握权力的人社营资源分配上,也应同样套用这个道理:今天人社营是为谁设计的?如果真的如第十八届人社营所秉持的“推广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精神”(不存在的精神),欢迎任何有学习兴趣的人来参加,则作为(可能是)顶尖社会学者聚集的台大社会系,依照人社营协同主持人陈东升的观点,人社营应该要为未获取明星高中资源的90%学生需求而设计,而不只是为那些能够满足“人类学田野观察能力与人社摘要与论述能力”的10%学生设计,不是吗?

台大社会系,你凭什么录取/不录取那些高中生?

根据上述对于人社精神的爬梳,以及对资源分配不均的关怀,台大社会系势必有必要说明自己到底是依据什么标准、什么样的精神去决定人社营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否则可能既不具有资源分配的正当性基础,也愧于以社会系之名自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