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寺僧治猴

 祥宏讲夷坚 2020-11-14

宋代段子:这是洪迈听当事者讲的故事,情境很真实。当时他正要从安徽休宁县的鄱江源头坐船回家乡鄱阳,溪水北岸就是这家寺庙——故事的发生地。类似的故事在《列子》这本书里也有。

【原文】:


徽州休宁县西十里外有小溪流水甚浅,正鄱江发源之处。溪之北有寺院,其南大山,林木蔚然。

予尝从其处登舟还乡,因与僧语,僧云:“山间旧多猴,盖以千数,每成群涉水,白昼相暴,炊饭才熟,辄连臂入厨,舁甑著地攫食之,且抛弃蹂践,必尽乃止。寺众不胜苦,至坚闭门,携盌盛贮,藏诸袖中,归房内,良久,然后敢食。后一游僧来,见其害,谓众曰:‘吾有一计,当使永断踪迹,今夕试为之!’乃设罥网于厨,而置枣栗。俄顷,二猴子罥中不能出。别磨墨烟斗许,拌以水浆灌沃之,自头至足,通身成墨兽,始纵之。猴自视毛色浸异,急奔窠穴寻其类,其类望见,良以为他恶物也,悉力窜走,不敢回顾。墨者逐之愈切,群猴去益远,不三日,满山皆空。

予记旧小说亦有一事,又读《列子》,杨朱之弟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而返。其狗迎而吠之,布怒,将扑之,朱曰:“子无扑矣!使狗白而往,黑而归,岂能无怪哉!此理殊相似也。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孟广威猕猴||宗演去猴妖||蔡京孙妇||古步仙童||员一郎马||徐秉钧女



【白话语音文字版】:
徽州休宁县(安徽县名)城以西十里之处,有一条浅浅的小溪流,这里正是鄱江的发源处。小溪北边有座寺院,南面是大山,山上林木茂盛。

洪迈说,我曾经从这里上船返回家乡,所以有机会跟寺里僧人闲聊,有个僧人跟说我的这件事:“南边大山里以前有很多猴子,能有上千只吧!它们经常成群涉水过寺庙这边来,大白天的来捣乱,比如饭刚做熟,它们就着手臂一起进到厨房,把饭锅抬下来放地上,抓起饭就吃,一边吃一边扔,肆意糟践,一定要把饭折腾光才罢手。寺里僧众不胜其苦,甚至于会把各个门关的死死的,僧人们带碗盛饭,盛好后,把饭碗藏在衣袖中,回到自己房间里,过了很长时间,确定没猴子来抢了,才敢吃饭。后来,我们寺庙来了一个游僧,他见到猴害,就跟众人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让你们这里永断猴子的踪迹,今天晚上就可以试试看!’”

“他先在厨房里布上一个罗网,在里面放上枣和栗子等诱饵。过了一会,有两只猴子掉进罗网里出不来。然后他磨墨汁,也就一烟斗那么多,调上水去浇灌那两只猴子,从头到脚浇下去,两只猴子全身都变成了黑色,然后把它们放了。猴子们一看自己全身的毛色都变黑了,赶紧往外跑,它们急着要回到巢穴找同伴,其他猴子看见来了两只“黑猴”,都以为是其他的“妖魔鬼怪”,全都开始拼命逃跑,也不敢回头。“黑猴”追的就更紧,群猴跑的就更远。没过三天,满山的猴子都没了。”

洪迈说,我记得旧小说里也有跟这个类似的一个事;我读《列子》还有这样的记载:杨朱的弟弟杨布,早上穿着白色衣服出门,那天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解下来,穿着黑色衣服回家了。他们家的狗迎上去冲他乱叫,杨布生气,想打这狗,杨朱说:“你不用打它!如果是这条白狗出门,最后浑身黑毛的回来了,你不觉得奇怪吗?这道理是一样的呀!”

【祥宏点评】:徽州,安徽历史地区。“安徽”两字,“安”指现在的安徽安庆。“徽”就是指“徽州”。休宁县,历来是徽州属县;鄱江,江西著名江水;这是洪迈自述的经历,他从鄱江的源头坐船回家家乡鄱阳,可以想象宋代人们有大量的水上旅行;猴子如此作乱,说明这些僧人们还是有修行,不杀生,猴子们也很鬼,所以敢肆意妄为;这个游僧很聪明,说明还是人脑子好使;列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写的一本书就叫《列子》。里边说到的杨朱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代的“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