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

 江北大汉 2020-11-1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时曾经出过家,所以,他对天下的僧人怀有一定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也因此,在他做了皇帝之后,对于他家乡凤阳郡的僧人网开一面,予以了政策上的某些特别照顾或者说倾斜。比如说,这里的僧人可以饮酒、食肉、娶妻,并且无差役之累。然而,朱元璋未必能够想到的是,此风一开,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那就是别处的僧人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向凤阳的同行看齐。举例说,明朝之时福建的邵武、汀州,僧人们就公然蓄发,娶妻生子;在数百所寺庙中,只有当家的一个人削发,为的是方便进出公门(官府),其他僧人则杂处老百姓中,没有人能够辨识。(明谢肇淛《五杂俎》)
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属于土生土长的道教。之所以如此,或许跟佛教讲轮回,给人——特别是生活不太那么惬意的人以无限的希望有关:当一个人这辈子做牛做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时候,自然希望生活发生改变。即便是这辈子不能改变,那么,也会希望至少下辈子的日子不再那么艰难。也因此,有人说中国人信佛的功利色彩很强我以为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明朝之时的凤阳的僧人来说,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他们十分幸福,因为他们中出了一个朱元璋,所以他们甚至不必等到下辈子,眼下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他们不只可以与普通百姓一样拥有酒肉之类口福之享以及娶妻生子的天伦之乐,而且比普通百姓还多出了可以免除差役的负担的特殊“福利”。
从地理角度来说,福建的邵武、汀州与凤阳相距并不是很远,因此,凤阳的僧人优哉游哉的生活状态前者是有可能于第一时间了解到的。另一方面,贪图享乐本来就是人共有的弱点之一,加之眼下凤阳的僧人为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这里的僧人积极向凤阳的僧人看齐,自然就成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或者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弃自己出家之时相对纯洁的信仰,而把信佛当成了谋取更高质量的生活的手段,成为无数僧人的共同选择,真的不足为怪。
很多人都熟悉佛经中“舍身饲虎”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前身是国王摩诃罗陀的幼子摩诃萨埵,他在竹林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遂生大悲之心,舍身以饲饿虎。于此足见佛祖的天性。也不仅是佛祖的心肠天生十分慈悲、思虑十分纯粹,而且我相信他诸多弟子们也一定是这样。然而,就像耶稣的门徒中也还是出了犹大这样的“不孝”之人一样,我们恐怕也很难说释祖的一众弟子十个指头一样齐;就是他的弟子们真的十个指头一样齐,谁又能保证他的再传弟子中间不出问题?即使他的在再传弟子不出问题,谁能保证他的理念、他的思想在向四方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原汁原味不走样?何况说中国是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国度,人与人的想法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呢?
我们必须正视的另一个问题是,朱元璋当年为什么选择出家?未必是因为信仰的原因,而更可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与无可奈何。所以,在他成为皇帝之后,才会轻看出家之人的规矩而如此体恤凤阳的僧人。而既然凤阳的僧人可以享受生活,无视规矩,那么,其它地方的僧人为什么不可以?如此这般,信仰被无数僧人抛在脑后全然无视,奇怪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