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

 木香草堂 2020-11-15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地容、杜尚荣在文章中谈到:2014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放在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之首位。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未来方向指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新的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他人”,教师的素养势必随之改变,即教师的核心素养需要与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对接,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发展,实现“育人”目的。

一、“以生为本”教师核心素养的意蕴探讨

顾名思义,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的集合体。教师素养则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和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教师的基础性素养是指教师具备的素养,是人从事一切职业的基础,如听说读写算、人际交往、遵守行为规范、文化底蕴等素养,教师的核心素养则是在基础性素养之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本质特点,是作为教师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教师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指向性、标志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所具有的核心素养不同。在古代社会,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教师的核心素养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多样化素养。

郑金洲提出教师应该具备七大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林崇德提出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精神、文化表达等。2012 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分成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下又有不同的发展领域。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教师的核心素养呈现了多样化、时代性、可变性、专业性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学生有什么发展需求,教师就应该有满足其需求相应的素养,尤其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颁布,更是呼唤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素养。可以说,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而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就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素养,就是让学生获得、掌握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培育学生“文化基础”的素养,教师应具有人文领域、科学领域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作为教师,不应只有学科素养,不应只是一个“学科人”,更应该关注、尊重学试论“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获取人文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实现从“学科人”向“教育人”的转变。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教师应有热爱学生的意识与能力,乐学善学的态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培育学生“社会参与”的素养,教师自己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认同国家、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以及实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简而言之,要培育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先拥有之。

很难想象,一个本身缺乏核心素养的教师能够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当然,教师拥有了与学生相匹配的素养并不意味着就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应具备把这些素养转化为学生素养的知识和能力,以实现教师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内在联系。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的专门知识”。教师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实践,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包括学科教学法的知识与能力、实践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知识与能力是教师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在不断地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形成态度、养成思维的人。“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强调教师的存在是基于学生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强调教师应拥有与学生核心素养相匹配的素养,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熟知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的权益,遵循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相信、解放、发展学生,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使命。

二、“以生为本”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寻觅

随着“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教育大转型期的到来,教师的角色、劳动、素养均需要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 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互联网、移动终端带来的网络学习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时期,更是知识成倍增长的爆炸时期。身处这个时期的教师,不再具有“知识霸权”,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

然而,尽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仍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正所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素养的高低始终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没有教师的精心培育,无论是培养目标如何重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如何充溢着核心素养,学生质量标准如何涵盖核心素养,都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落地”。“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教师更能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更能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2.课程改革成功的核心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教育改革的核心均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和归宿点的。“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然强调要把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中去。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任何课程改革都要具体到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或教师的素养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如钟启泉所言:“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说,教师是课程成功与否的核心,教师就是课程本身。

“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应拥有与学生未来发展一样的知识、情感、态度,强调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学习交往,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这样的教师更能吸引、感染和打动学生,引领学生的发展,助力课程改革成功。

3.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教师这门职业自确立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脉络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在不同的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有所不同。在“知识本位”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上,即关注“应教哪些内容” “应教到什么程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则主要聚焦在学科与教育知识的获取上,即“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在“能力本位”时代,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能力的获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则主要聚焦在能力提升上。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而且应有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理应走向核心素养的养成之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然呼唤有核心素养的教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即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在较长时间内的奋斗目标。

三、“以生为本”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

“以生为本”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地学习与发展,更需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学习共同体等外在条件的支持保障。

教师的主动学习与发展“鸡蛋从外部打破就成为一种食物,从内打破就成为一条生命”,教师的发展也不例外。正如申继亮所说,“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种重要人力资源,其内在发展是教师发展之源”。可以说,主动学习与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一方面,教师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会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意识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而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地提升自己、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生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动学习与发展还会让教师自觉地研究教育、研究学生,从而认识到学生是人而不是产品,学生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进行相应的改变。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会持续地丰富人文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形成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等意识与能力,学会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逐渐地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教师必须把主动学习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只有主动学习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才能形成“以生为本”的核心素养,才能把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发展、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落地”。

2. 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需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改变教学和培训方式,革新教师评价。

(1)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重学科知识轻跨学科知识,重专业知识轻教育类知识,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性课程,重职前课程轻职后课程,且忽略课程间的相关联系。这种课程模式培养出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对立起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游离开来。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由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开始转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基于此,为了能让教师拥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素养”,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师范学校要进行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开设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重视人文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强调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如为了让教师获得“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就要开设利于教师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的课程。另一方面,职后培训课程也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重视职后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整合性以及职前职后课程的一体化。当然,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是在某一课程中就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众多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课程间须增强联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交叉和重复,使各课程间有层次、有深度、有机地相互联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如把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还可以培养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让教师清楚明了“教谁”、“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知识与能力,有利于培养“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

(2)改变教学和培训方式。传统的教师教育重视讲授,无论是职前的课堂讲授,还是职后培训听取专家讲座,均强调教师的静态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获得。教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职业,真实的课堂学习情境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核心素养获得的重要场域。在此情境中,教师可以体会到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需要什么,启发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从而不断地优化教育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和教育实践经验也得到了提升。因此,不管是职前、职中还是职后教育,都应为教师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改变固有的教学和培训方式,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现场观摩式等多种教学和培训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思结合、实践探究,在获取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提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

(3)革新教师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重视教师知识的获取,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知识的掌握数量和程度,考核方式主要是纸笔考试,考核标准统一、硬性,不关注教师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评价“过于注重对教师发展中量的增加,忽视了教师发展中的教师自主性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利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占者和学生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因此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实践能力、思维品质等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师的自主发展、个体价值实现等质的提高,即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如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在考核教师时,应关注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以及把自身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于 2015 年正式实施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把教师的综合素养融入考试评价中,这一制度的实施把住了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是有效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评价方式。

3.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教育实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质量提高为愿景,由教师自愿组织共同开展学习、研究的学习型组织,包括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在此共同体中,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可以自愿平等地进行交流、分享、合作、共进及互补。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师最喜爱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让教师素养迅速提升的方式。教师间通过互动合作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扬长补短,唤醒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其内在学习动力,激发教师的活力和集体智慧,让教师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可以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教学,实施“尊重的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建学习共同体时须防止行政化倾向,勿强调统一规格与竞争,从而削弱相互的协作及信息的共享,而是要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共存、多个层级并举,同时还须重点考虑共同的发展愿景、成员间平等的交往、学习内容的专业性、资源的共享性、形式的多元性等方面。只有这样,教师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等知识与能力才能获得迅速的发展。“以生为本”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终生的发展过程,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结果。通过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等路径,可以让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进行教育实践和发展,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摘自:张地容,杜尚荣,《教育与管理》2018年4期


(微信扫描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