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市周边之民间武术杂谈

 心然的原香 2020-11-15

本文作者简介:宋远帆,胡家场土著民,不甚好读书,浮萍中国南北二十年。以个人蒙胧的眼,看万花筒般社会万象。文以载道,是一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对话。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表达复杂的家国情怀略嫌不逮,解析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窃以为还是文字记录力所能达。

    心然: 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多,记得儿时,家里有男孩子的都定期习武,过年玩狮子时也会有武术表演。这道家乡风景,我一直想写,苦于没有素材。今天偶然看到远帆先生的文字,爱不释手,赶紧征得他的同意,首发在“心然的原香”公众号。

               文字很长,专业性很强,请老乡们耐心读完。谢谢大家的支持。

           胡市地方武术杂谈

                宋远帆

胡市镇地处天门市东北部,旧称作“胡家场”。北部呈丘陵地貌,南部属平原湖区。与应城、汉川、京山三县市接壤。在水路李大桥建成之前,胡市镇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仅有一条乡镇公路皂胡线,后升级改造为省道分当线的一部分。由皂胡公路进入老汉宜公路,东下武汉,西至宜昌,在交通工具落后的七八十年代,路途遥远。因汉北河、皂市河阻隔,交通不便,胡市人民和天门境内西南部乡镇在文化经济上联系相对较少,相反与应城汉川京山民间往来密切。胡市镇的地形地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偏居一隅,与三县市交界相邻;二是丘陵河湖并存,五湖四汊,历来是草莽丛生之地。特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胡市与周边县市的经济文化交融,滋养了民间武术在胡市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胡市地方武术在江汉平原广为流传,我的理解她不是一样战阵杀伐技艺,只是一样攻防搏击技巧。更准确的说,她是一项民间体育运动,是胡市方言片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天门蒸菜、天门糖塑、采莲船、天门花鼓戏等,韵味独特,堪称文化瑰宝,这些民俗为勤劳的天门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但论集大成于胡市地区的民俗文化,只有熊门拳地方武术,在胡市镇蔚然成风,并在周边县市及省会武汉产生广泛的影响。

说到熊门拳,不能不先说唐手功夫。唐手功夫,又称金刚唐手、太乙唐手、熊门唐手、严门唐手、洪门唐手等,简称唐手。胡市行政区域古时滨临八百里洞庭湖,随着千百年地势变化和人为的水患治理,江汉平原一带水退岸现。先民们在河湖林地打鱼狩猎,生产生活,在长期与天地斗、与野兽斗、与强盗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耕武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乱时为武为战,平时保康保安”的唐手功夫。唐手功夫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成的武术,主要发源于湖北天门,发端于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军,盛传于唐朝,发展于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京山新市人王匡、王凤组织民众,以绿林山(今湖北境内大洪山)为中心据点,组成“绿林起义军”。绿林、赤眉起义军与全国各路起义军的聚义会合,使武术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大切磋、大交流、大融合,促进了唐手功夫的发展。

 唐手功夫第五世传人熊开元,清朝嘉庆元年出生于武术世家,大体生卒于1796年至1840年,祖籍湖北天门宋大村熊家二湾人氏,道光年间,迁入天门皂市镇与京山交界的曹武镇邓李畈熊家棚子,由于熊家棚子湾在兵荒马乱中被烧杀清剿,熊开元一家人逃脱灾难后,搬迁到曹武镇集市居住,以教武行医为生,并收集整理当地武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熊门唐手,后改名为熊门拳。熊门和起源于同县京山的严门同传共处,从学互练,历代技艺交流,故有严、熊不分家之说。第八世传人达林禅师,俗名李达林,清末民初人,是天门胡市李家八屋人氏,在原胡市苏杨家的苏家庙出家任主持。先后拜师严门、熊门、少林、武当、自然门,博取众家之长,达林和尚不仅精通红门唐手、熊门唐手、严门唐手,还精通洪门拳、少林拳法、武当内功和自然门等功夫。达林和尚的徒弟,李升庭祖师是近代湖北著名武术功夫家,生于1897419日,卒于1968107日。天门胡市马李村人氏,武术中医世家。武功非凡,乡民尊称“马李家大师傅”。门下弟子成千上万,桃李满天下,其中嫡传武汉地区记名弟子二十八名。李升庭先生是胡市地方武术继往开来的代表性传承人物,受先生影响及教诲,胡市地区民间习武渐成风尚。

胡市地方武术以熊门拳为主体,经历代拳师交流学习,海纳百川,通过历史的的大浪淘沙最终积淀成型,形成完整的熊门拳体系。在功法理论上,“大道至简”的融合释、道、医三家的至深经典,所传六合益气混元功、熊门七星活气功是典型的释道两家共研而成的内外兼修上乘功夫。功夫练成,铜头铁身,金锤银脚,身体坚硬如金刚,有如金钟罩身和铁布衫护体。在拳法套路上,固有本门熊门唐手一至十趟;大、小金刚霹雳手;金刚五行手;大、小金刚形意手;大、小金刚八极手;大、小金刚红门手;金刚戳门脚。在传习过程中,形成了平肩唐手和滚肩唐手两种风格的练法,并有重脚和轻脚之分。熊门拳讲究“陈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行拳动作迅速,以掌法为主,擒拿见长,打中带拿。陈者:设势诱敌之未也,如用兵陈列布阵,有虚实莫测之妙。拿者:拿其脉络,使其身体酸麻,头昏目眩,虽有千斤之力不能应用。封者:封敌之手足,使之不能应用之,不能活泼。逼者:逼紧敌姿势,使之立足不住。吞者:吞似猫戏鼠,蓄而待发,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之法。吐者:吐似虎出林,发弓送矢,前式伸出为吐。浮者:腾身纵跃为浮,用以击远。沉者:沉身体下部,沉重而稳。此八字诀为熊门拳术的总纲领,诀云:“封逼当头阵,二法本相应。若不加拿法,难制敌人命。敌之未曾问,先探而后陈。吞吐念其中,变化见机行。浮法制远敌,沉法攻下层。疾速定如风,妙用存乎心。”在此基础上, 吸收了严门、水浒门、少林拳、地躺拳、武当太乙唐手,自然门诸多拳种,丰富和发展了熊门拳内涵。水浒门之“武松手”、“燕青手”,少林拳之“太子罗汉拳”, 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器械练习套路上,有刀、枪、剑、棍、鞭、匕首、长板凳、虎头钩等单手器械及各种双手器械。“黄龙出洞单头棍”是器械中的优秀套路。熊门拳的套路繁多,熊门唐手练习熟练后,要进行打破拆招,俗称破拳。有大小金刚霹雳手打破;金刚戳门脚打破等对练套路。在器械方面,有四喜头砍马腿双刀破花枪,大刀破锚枪等对练套路。熊门拳唐手、器械、功法、打破,套路繁多,洋洋洒洒。历代杰出传承人崇道贵德,不恃强凌弱,不巧言令色,尊师长守规矩。练武之人,兼习医道,有中医、骨科、伤科秘传,用于谋生之外,同时福泽一方百姓。胡市人崇文尚武,熊门传承人李玉庭先生,孙祥官先生在长年练习和教授熊门拳过程中,将唐手功夫的武功,秘笈心法整理图形,记录下来装订成册,为熊门唐手的传承保留,功莫大焉。

熊门唐手在胡市民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民国时期,乡民爱好武术已成传统。农村武术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当地农民练习武术,民风彪悍。一是有受到楚人重军崇武习俗的影响,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其中心根据地绿林山,现今遗迹尚存;元末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出生渔民,是邻县沔阳(今仙桃)人。胡市镇距离沔阳、京山均不过50公里路程,具备地缘因素。二是有强身健体的需要。以前医疗体系落后,农村缺医少药。乡民为追求健康、防病治病练习武术。熊门七星活气功根据人体的生理原理,悟透天地人之玄机而创造出一套完善的气功锻炼强身之功法,具有很好地保健养生与治病疗伤作用。俗称提把子全套功法有正七把,副七把,总把五手。按学习者体质差异,可用作病功练习,体健者变化一下气力的练习方式,也可做铁布衫练习。学习周期满百二十天为一届,功夫小成,可头顶开砖,铁尺排身;进一步刻苦练习,功力日深,可油锤贯顶。三是为了满足农民自卫的需求,自卫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农民们在丘陵河湖生产生活,随着人员迁徙流动和外族(姓)侵犯,人们为了田湖地块、食物来源等方面利益争夺,养成了民风彪悍的性格,因而经常发生族众、村落间武打和械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是在双方体能相敌,智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搏斗的,这就更倾向于技术的较量。我在前面讲过,胡市地方武术不是一样战阵杀伐技艺,以擒拿见长;推崇棍法,棍法俗称“杆子”,以白蜡杆质地最好;有长板凳套路,长板凳在胡市民间随处可见,便于械斗中就地取材。地方武术的发展道路,契合了乡民保乡御辱的需求,即以制服逼退对手、保全自己为目的。四是武师以武艺为手艺谋生。就如同学木匠、学铁匠等手艺一样,用以安身立命。武师以外出教场,坐堂护院,治疗跌打损伤为生计,无意中也推动了熊门拳武术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胡市地区习武练功之风盛行。人口较多的大村落(湾子),常于秋后农闲时期延聘拳师,办短期小拳场,以开展武术教学活动,通称“教场子”。办3040天的称为“一小届”,办120天的称为“一大届”。“小届”只够学一套短小拳架或器械,“大届”的教学内容较多,其重点有武当熊门七星活气功,洪门拳、熊门唐手,狮子舞等等。受聘拳师临时住宿在湾子里,每日伙食挨户轮流分担。一期届满,按约定由集体凑钱给拳师作为报酬,其数额一般不高。一些较有成就的拳师则进入乡镇或城市开馆授徒,有的兼行医道,诊治跌打损伤等杂症以增加收入。最盛的时候,达到村村练武,人人练功,壮年人外出教场当武教头,逢年过节老少同台献艺,相互比试武艺。当我少年时,此风俗尚存。其时李柏林师傅在法庭院子里授拳,我从法庭大门前走过,常见李师傅掇一条长板凳,倚墙端坐,指点徒弟练习。“背墙而坐”是地方拳师外出教场养成的习惯,防止人背后偷袭。臧重光、胡柏树、孙阳平师傅(同为孙祥官先生高足)在胡市影剧院办南北武馆。马李家李明雄师傅与宋家大湾联姻,在宋家湾子里传授唐手功夫,兼授狮子舞。熊上村的熊克武师傅在熊家大湾开馆授徒。后来又有拳师教习流传于天门南部乡镇的九头狮子功,然而其功法练法霸道,身体羸弱者初练,常致呕血,因而流传不广。 

熊门唐手在胡市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影响力逐步扩大。湖北江汉平原各地武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拜在“马李家大师傅”门下。武汉市武术界人士延聘李升庭先生传授技艺,徒步至天门胡市,百般相求,以示心诚。先生入武汉后,因材施教,记名弟子28名,各得所传。在汉熊门七星活气功传人潘运保,练就一身真功夫。是1979年“广西南宁首届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的特邀代表,表演七星活气功排打,获优秀纪念奖,并参加赴京汇报表演。“岭南内功王”梁建生十上湖北武汉,师从武当熊门在汉传人李青山先生,获得熊门内功技击真谛。将《武当熊门七星活气功》功法图文并茂公开发表和传授,世人始知本门功法,促进了熊门唐手在广东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胡市农村的群众武术活动有明显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年两次的武术表演大聚会。一是农历新年的“打狮子”,即狮子舞。一是农历五月间的庙会“打地场”,进行地方武术演示活动。改革开放初期,在春节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乡民们耍龙灯,舞狮子,划采莲船,游乡走村,随处演舞,热热闹闹,接受鞭炮欢庆,预示当地新年辟邪免灾,吉祥降临。狮子队走村串户表演,俗称“狮子拜年”。狮子舞一般由一个湾子的武术爱好者或一个拳场的师兄弟们组成班子。两人一头一尾躬腰披着雄狮道具,成雄狮状,另有一人扮演“降狮”的武士,并搭配一个锣鼓小班子。“狮头”扮演者的动作主要有狮子大张口,戏球,摇头晃脑,啃脚舔毛;“狮尾”扮演者动作主要有纵跳、跨越、冲扑、翻滚、伸腰抖翎。起舞前,降狮者往往表演一套短小拳路,或者跳跃腾挪,打“十三响”,俗称“起帽子”。狮子出场时,先由表演者手举狮衣绕场一周行礼,随即披衣成狮起舞。降狮者手执绣球,逗引雄狮打斗嬉戏,狮子时而谦恭温驯,时而威武粗犷,表现的活灵活现。有的东家盼早生贵子,会邀请狮子滚床。有的东家或为舞者故交,狮队则抖擞精神,表演狮子滚堂。东家为表答谢,置礼高挂门楣上,由狮子搭人梯攀高衔取。演练的同时,配合以鼓乐激昂,鞭炮齐鸣,场面热闹而吉祥。

湖北农村狮子舞因传统不一分为三种玩法。一为“地狮子”,只在地上演舞,难度不大。一为“高跷狮子”,表演舞狮子的三人都踩着高跷起舞,高跷的高度在12米间,别有一番风味。胡市民间的狮子舞为“天狮子”,难度很高,颇似空中杂耍。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年春节,宋家大湾以李明雄师傅为领队,在胡市卷扬机厂大门前空地上,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天狮子”。那一天天助其便,微风甚轻。人们事先将十三层方桌自然叠放竖正,桌与桌之间不加固定。狮子队先在地上起舞,然后舞狮者沿着桌梯绕行,一边表演,一边向上攀爬。愈是爬高,愈是惊险。最后爬到十三重方桌顶端,雄狮凌空起舞,威风凛凛。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时而屏息仰视,时而欢呼赞叹。最后,舞狮者沿着桌梯逐级而下,至第三层,腾空纵扑落地,继续演舞。“天狮子”最精彩也最难玩,演舞者需具有扎实的功夫和过人的胆气。

狮子舞的最后,往往是压轴戏登场,进行武术表演活动;农历五月间的庙会“打地场”,往往由单个拳场或村子在“一大届”教习期满后,进行地方武术汇报表演。表演不收门票和费用,完全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演出,客观上具有功夫观摩、竞技交流的功能,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市镇的民营企业如卷扬机厂、针织厂、橡胶厂、棉织厂;小作坊如榨坊、槽坊、酒坊、孵坊等,产销形式一片大好,办的红红火火。工人职工、农村青年们追求精神生活,延聘孙祥官先生在胡市老街和胡市村开场授艺,约近2年。教习期满,组织众徒弟于胡市中学操场,进行汇报表演。表演项目有拳术套路和对打,器械套路和对练,硬气功演示等。在开演之前,先由一健壮者绕场几圈,打几趟“帽子”,围观群众稍往后退,空出场地来,便于表演。所演练拳术,少林武当熊门等流派,攻侧面,谓之踩黑门;攻正面,谓之入红门。虽有千变万化之神要,不外乎“陈、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而已。其拳术指导思想,比较太极拳“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手眼身法步歌诀:“出手脚不移,必定打人迟。手到脚不到,必定打不倒。不怕千手灵,只怕眼不睁。眼睛是铜铃,双足是利箭。手臂是弯弓,身法多化变。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比较太极拳“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之五行之法,更加通俗易懂。熊门拳的演练中,多有勾爪的手法。它是以“勾、拿、锁、扣”等多种用法 ,遵循人背我顺的原理,用反关节技术使对方受制的技击方法,展现了熊门拳以擒拿见长的特点。它的擒拿手名称,也很形象,如“张飞捆猪,拿肉上案”,“金猫逼鼠”,“挑肘黄莺撇翅”等等,十分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湖北九省通衢,地方武术兼收并蓄了“南拳北腿”的风格特点。演示的少林门洪门手也很重视腿法,腿法多挂腿、扫腿、跺脚、铲腿、劈腿、钻腿、圈腿、绷腿等,与现代散打的“正踢,侧踢、低扫腿、劈挂腿、高鞭腿”等腿法,如出一辙。其“顺风扯旗”式,用法近似“蝎子撩尾”,背对对手起腿,出腿隐蔽、突然,防不胜防。在总趟的演练中,以拳可改掌,以掌可改拳,可拳可掌,不苟一法。如吴越之地,正是“吴越之清风”,当地人所演练的拳必有些轻灵秀美之气息;塞外之地,正是“燕赵秦陇之劲气”,当地人所演练的拳必有些豪放彪悍之气概。熊门唐手其中重要的一支是武当太乙门唐手,轻脚趟步,其演练风格以轻灵为主,同时受少林门影响,也可以改掌为拳,跺脚发力,其演练风格以刚猛为主。虽然不同拳种都有着相同的技击规律,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区别,胡市民间武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拳术套路演练之外,进行拳术对练表演,俗称“破拳”。二人相搏,一人喂招,一人破招。在双方破拳的过程中,攻与防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换的。原来的攻方随时可能变为守方,原来的守方随时可能变为攻方,符合武术“阴阳变化”的基本技法原理。熊门拳跑马手表现了这种攻防易势,当对方变换攻击方式时采取守式,并伺机进攻。“吊掌、撸掌、顶掌”三掌连续防守,连续进攻,一气呵成,把攻防转换体现的淋漓尽致。江陵县出土的一件秦朝木蓖,上面刻有手搏图案,“二人相搏,赤臂短裤扎腰带,一方以左弓步直冲拳攻击对方头面部,另一方则迅即闪步蹲身,避过对方冲拳后,乘对方收手换势不及,迅速钻进,以右上方冲拳还击对方颈腭部”,如果套用现代的搏击理论,应该叫做“打防守反击”。同时说明了攻防变换的搏击技术在江汉平原古已有之,民间武术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遗产。破拳的过程表现了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增加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内容,具有一种技击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虽然作为民间体育运动的地方武术不再具有直接的技击价值,套路中的武术动作经过加工改造,已不完全等同于原来在生死搏斗中所运用的实战技术,但许多武术动作中仍包含着原来实战动作的主要技术环节。经过必要的套路对抗练习,就可以使之还原成原来的实战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演练者提高了相应的各项身体素质,有利于掌握一定的技击技能而具有间接的实战技术,进一步提高自卫能力。“破拳”演练同“角抵之戏”、“摔跤”表演一样,非常精彩,最为围观群众津津乐道。

胡市民间“打地场”,自然少不了器械表演。刀、枪、剑、棍、钩、斧、鞭、锏等轮番上场表演。器械的种类繁多,器械的形制各有不同。不同器械的主要技击方法不同,而且不同器械的演练风格也有所区别。刀身较宽且厚重,便于用劈砍一类较为重力量的的方法。刀有一背,可以做缠头裹脑和手捋刀背的动作。在刀术的演示中多劈砍及背花,力法和动作沉厚勇猛,形成了“刀如猛虎”的演练风格。刀又分为单刀和双刀,俗话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单刀演示,要注意双手的协调,双刀演示,要注意步法的协调。剑身修长而轻灵,便于用刺点一类较为轻灵的方法。“剑器轻清”,剑术的演示中多点刺及腕花,力法和动作轻灵飘逸,形成了“剑如飞凤”的演练风格。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描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剑器舞表演。长器械枪和棍的技击方法又有所不同,枪有尖,以扎为主要进攻方法,枪术中的枪主要是在直线上运动;棍无尖,以轮打为主要进攻方法,棍多在和地面接近平行的平面上运动。拳谚说的“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反映了枪棍技术特点上的不同。枪术和棍术虽然各有特点,但也可以兼枪带棍,在棍法中做缠绞戳的动作。如杨式太极大杆本由大枪演变而来,露禅公之子班候好勇斗狠,其母亲恐枪伤人命,去掉枪头,因此棍法中又包含了枪法的动作。新版电视剧《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对柴进言道“看我林家枪法!”,以棍代枪,枪术棍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以至于“枪棍如蛇行”。软器械的形制特点不仅决定了器械的主要攻防技术,而且决定了器械的运动方式。演练九节鞭时绝大部分动作都是舞动鞭使之进行圆周运动,依靠离心力的作用使鞭伸展开来,要求鞭在舞动中以立圆,平圆,斜圆为运动的方法来增加鞭头的运动的惯性从而加大鞭头的打击力度。运用头、手、足、腿、肩、肘、胯、膝、臀部等身体突出的部位和活动的关节作为支点,利用身法和步法的翻转,跳跃和手法的拨代来作为加速与增加力度,同时还可以改变九节鞭运动的方向,人们常以“抡起似车轮,舞起似钢棍”来形容九节鞭的运动风格。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人鞭合一,鞭速时快时慢,巧缠快放,顺势而发,鞭花纵横交错,上下翻飞,给人一种变化无穷的感觉。同为软器械的绳镖,则是在镖头绕圆周运动时突然将绳索放出,使镖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圆周的切线方向击出。演练者必须掌握好放绳索的时机,否则镖头不会按预定的方向运动。绳镖既可以掷抛远击,又可以缩短近击,具有携带方便,收缚隐蔽,打击突然,猝不及防的特点。绳镖镖头后配系彩绸,舞动的时候翻滚飞舞,如燕子穿林,蝶戏花丛,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演练的奇门兵器之一有虎头双钩,又名“护手钩”,钩是矛戈戟的混合体。它其数为双,前有钩,后有钻,四面有刃,除护手之外皆可使用。主要以钩头抡、扫、挂、盖、击、挑为进攻方法,同时辅以虎钺之刺、划、带、抹、夹、挂等技击作用。双钩如兄弟,相互掩护,如影随形,连追带打,其攻防作用显著。在武术器械演练的过程中,穿插表演水流星。演练者用一根长绳子兜着两个碗,里面倒上水,绳索绕手、颈、腿旋转,做出上旋、下旋、侧旋、背旋等各种精彩的表演,即使碗底朝上,碗里的水也不会洒出来。其中的道理是两个碗做圆周运动时,水的离心力大于或等于水的重力。转动频率越高,转动半径越大,转动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这种状态下水紧压着碗底,就不会从碗里流出来。水流星因为不包含技击含义,它不在武术的范畴之内,应该说是一种杂技表演。但是它对练习身体的灵敏和平衡,大有裨益。杂技表演趣味横生,表现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包容性和观赏价值。

表演到了精彩处时,围观群众踮脚观看,情不自禁往前拥挤。这时候演练者中走出一人来,手执九节钢鞭,舞起鞭花,且舞且行,绕场几圈,撑开场子,开始硬气功表演。武当熊门七星活气功系武当派真传道家功法,该功法以天上北斗七星为枢,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宫为应,以天上二十八宿与人体二十八位相照,配合顺逆呼吸,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其七正把分别为:下丹田,上中下三焦,背功,胳膊腿功,顶功,心功。其七副把分别为:霸王举鼎,凤凰撒翅,金鸡斗力,霸王甩鞭,双凤朝阳,黄龙缠腰,金鸡拍肚。另有秘不外传总把封口五把,分别为:海底捞沙,凤凰掸毛,迎风劈竹,霸王开弓,五龙捧圣。七星活气功筑基之后,开始练习排打。依次循序以竹条、沙袋、并头棍、铁尺、铁球开打周身各部位及各处穴位。练功得法者,能强壮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特别是肌肉)的适应性、耐久力和爆发力,促进人体经络、血脉顺通,增强免疫能力。习练百日之后,呼吸渐深沉,精神渐充沛,须臾不知疲倦。待历时一年,功夫练成,身体坚硬如铁,抗击打、强击打能力显著增强。拳脚力猛劲足,有使不完的气力。胡市民间“打地场”硬气功表演,演练者腰扎红绸功夫带,足蹬飞跃功夫鞋,起一个文武手施礼毕了,跺脚发声振臂提气聚能,弓步或马步站立,神清气盈,内外三合。由另一名演练者手执木棒或铁棍,抡击肋部、背部、腹部,偶有用力过猛,木棒应声而折。除了演示排打功之外,还有头顶破地砖,掌劈墙砖,银枪刺喉咙、心卧钢钗等精彩表演。演练者无坚不摧,全凭哼哈二气。正是:“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穿周身。故有鼓气胸肋腹部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着,由于气之鼓注包罗之故也”。教场武师出于生计的需要,有时也表演一些江湖上的把戏,以博取众人眼球。如滚钉板,胸口碎大石,看着惊险万状,实际上有惊无险。这一类的表演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功夫外,还有一些取巧的成分。如胸口碎大石,在一卧躺的人胸口上,放一块形状规整的长方形大石块,另一人拿大锤把大石敲碎。根据物理公式:F=ma,当力一定,质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小,锤子很快砸下去,石块的加速度很小。规则的石块将受到的力分散掉,从而对人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人不会受到伤害。不管出发点如何,民间武术打地场带来的视觉盛宴,令群众们欢欣鼓舞。他们笑容满面,仿佛是欢庆民间的节日。

武当熊门七星活气功是熊门拳的当家内功功法,它的功法效果,已为众多从学者所熟知和验证。其功法来自《道德经》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功理来自《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功式顺序和功式理论始终讲究“三生万物,地天交泰,阴阳平衡,无为而为。”其重视呼吸之法,口吸鼻呼,呼吸之法即老子的橐龠之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中“橐龠”指的就是风箱,风箱是一个空虚的东西,但是它“不屈”,“不屈”就是不穷尽,本来什么都没有,可是把空气推进去,空气就会产生能量鼓动火炉。“动而愈出是说,风箱越推动,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这里把人体比喻为风箱,通过吐纳集气聚能。太极拳论“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功夫高深者行拳走架,旁人观之,如发动机启动一般。探究它的道理,其劲力之源,起于涌泉,发于胯膝,运之丹田,透于腰脊,活于肩背,通达臂肘,而形于发。如不讲究呼吸之法练习,则称谓七星操,七星操,是纯健身保健操。据传,七星活气功流传于明末清初昆阳子真人至李升庭一支,传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功法以养生为主,武功次之,以自卫为主,攻击次之,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整套功法之外,并有练习身体各部之要的法门。练心、练气、练力、练目、练手、练足,此六种之练法,如练兵,以心为主帅,以目为先锋,以气为士卒,各种练习精熟,然后运用自如才成为功夫。

我们梳理熊门唐手的传承脉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熊门拳和其他著名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等等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发展于唐宋,集大成于明清之际,普及于民国和建国前后。明清两朝火器开始出现并应用于战争,民国以来,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武术是冷兵器时代为满足军事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火器普及使用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保留武术的技击特点以满足人们自卫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精神和健身方面需求,不具有军事技击价值却有一定技击特点的民间武术应运而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出以下认识:

民间武术区别于以生死搏杀为目的的战阵武术。戚继光在描述和分析他指挥军队作战时认为“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阵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从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水浒传》第五十六回, 呼延灼攻打二龙山,分别与鲁智深、杨志交锋,不分胜败。原文:呼延灼又暗暗喝采道“怎的那里走出这两个来!恁的了得!不是绿林中手段!”。呼延灼、鲁智深、杨志都做过官军军官,自然谙习战阵技艺,“不是绿林中手段”说明了民间武术和战阵技艺是有所区别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武术,关乎国家民众生死存亡;民间武术,多用于解决民间纷争,并且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解,没有你存我亡的必要。乡民争斗,人少地阔,打斗之时,个人回旋活动的余地较大,且无严密的组织、整齐的队伍,往往是人自为战,加上在相对较为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格斗,可以使用更多更为灵活的技术。乡民争斗不一定会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且械斗之后还要对簿公堂,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和约束。所以胡市地方武术套路以擒拿见长,并有许多闪展腾挪,跳跃翻滚的动作,更习惯于以棍、凳器械进行搏斗。这样既限制了团体和个体争斗的规模,也限制了争斗的残酷性。在武术套路擒拿手的衔接过程中,创造编排了很多“花法”,比如“鲤鱼打挺”,“前后空翻”等动作,动作做起来花哨好看,在实际争斗中并无大用。“醉拳”,在胡市地方武术中称作“耍拳”,言外之意有玩耍娱乐的成分。这些内容,增强了民间武术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人民群众参加武术活动的热情。

火器的普及使用后,武术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消减,推动了民间地方武术的发展。冷兵器在军事中的作用的减少,削弱了武术的技击价值,为民间武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基本上脱离了军事生活的武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再以是否符合实战的需求作为评价其技术好坏的唯一标准。有了更加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机会,一般老百姓因此而有了在民间武术领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旧时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胡市农村,除了读书种地养鱼以外,乡民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练习民间武术较有成就者外出教场子,不仅满足了谋生的需要,同时社会给予了较高的荣誉和地位。在胡市地区,虽然仍然热衷读书以取功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在旧时,大多数的群众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以武术为业成为了一种较好的谋生方式。民间武术流传于下层社会之中,它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师徒之间身传口授,即使存世一些拳谱和手抄本,以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韵文的形式出现,但不讲究诗词的格律,有许多有违文法用语的通假字。黄龙棍谱“苏秦披剑把棍定,后学越练功自成。此棍列下歌一段,变化无穷自用心”,表现了民间的口头文学的色彩。它通常以在一种类似家族的组织中流传,集中在几个湾子里拳师辈出,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武术结社的形式。它的功法的传授,“有缘得一世外高人带入一不知名破庙中授功四十九日,不告名姓,只言功出武当,临行悬空于庙堂之中行走三圈。”增加了民间武术的神秘色彩。相对于琴棋书画“雅文化”而言,民间武术是一种俗文化。正因为它的“通俗”,接地气,才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胡市农村忙闲有一定的时序,群众们或在春节,或在农闲,或在庙会,以民间游艺的形式进行武术表演活动,民间武术特有的表演娱乐价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民间武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民间体育运动和健身娱乐的方向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会产生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练习武术是通过人体的运动实现的,练习者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身体健康。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和进步,武术的健身价值不再是伴随它的技击价值而存在的次要的社会价值,反而成为了武术的主要社会价值。民间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练习内容和运动形式各有特点,对人体的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可以相互补充,能够全面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锻炼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都有良好的影响。近代以来,民间武术向西方体育学习,不再一味提倡拳勇技击,“一变致用之志,而以武术为卫生之方”,完全演变为一项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作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的优点:使人身全体内外均衡发育;得精神之修养;增进智慧;陶冶性情;便于锻炼;富于应用;材料丰富;长幼咸宜。熊门七星活气功的“病功”练法,对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有辅助疗效,对腰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高血压、高血脂、头昏失眠、内分泌失调、肝病、肠胃疾病、肾虚等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体现了民间武术的健身价值。露禅公从学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弹抖发力,倾向于技击。后来考虑到练习者身体素质和保健的需要,化繁为简,创编了拳架舒展大方,速度柔和缓慢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倾向于健身,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此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杨式传人赵斌老先生长年练习太极拳,颇有心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这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健身的需要,而且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修养了。张三丰《太极拳经》原注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修为高的拳师认为攻击技术是武术的末流技艺。强身健体,天人合一,悟道延年才是民间武术的根本宗旨。民间武术不再以克敌制胜为唯一追求,它由单纯的攻防技术上升到了富有精神内涵的民间体育运动。

胡市镇武风盛行的时候,适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绽放出巨大的活力。歌曲《在希望的的田野上》响彻鱼米之乡,民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民间武术的交流中,秉承“以武会友”为主旨,这种交流,可以是拳术套路,硬气功展示的独立表演。也有其它不同形式的“较艺”,通常称之为“过招”,但不一定要分出胜负,而是以相互切磋为主。各武术团体在民间游艺的过程中,偶尔发生口水之争,扬言要比武打斗,双方也并不见得有什么恩怨,不过是夸强道胜到极端的结果,是一种很不值得称道的“民俗”,并不代表民间武术活动的主流。熊门拳武术受武当道教思想影响深远,道教的宗旨既不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天堂,也不把希望寄托在看不见的来生,而是追求今生的幸福,追求健康长生。熊门拳强调内外三合,“精气神”三者合一;以自卫为主,攻击次之,表现了道教文化性命双修的特点。它有别于其它的竞技体育如泰拳,拳击,MMA等搏击技术,以击倒对手获胜为目的。楚国故地先民古有勤于武舞的传习,楚舞是楚国风俗的内容之一,舞就是手执武器,在乐曲伴奏下操作演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也是练武的方式。胡市镇的地方武术活动,继承了楚人遗风,养育了民众刚健有为的地方文化精神,地方武术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精神产品。长年季节性的民间武术活动演变为一种地方民俗,成为民间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胡市地区绝大多数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一些武术爱好者离开了他们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就离开了他们习武的土壤。他们多半还要为生计而劳累奔波,大家组织在一起练习武术的精力很少。对于武术这种以家族或类似家族的组织形式进行传承的流传是不利的。熊门拳的传承人执着初心,组织门人访祖回归武当,探索熊门拳的发展道路。受制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效果甚微,熊门拳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虽然物质上不再匮乏,但他们无力去组织类似民间武术游艺这样的民俗活动。从他们木然的表情上,我们可以透视他们精神上的苍白。穆希卡说过:我们并非为发展而生存,而是为了追求幸福来到这个地球。我通俗的告诉大家,发展不要阻碍幸福。发展应该给人类带来幸福。爱情、人际关系、培育子孙、拥有朋友和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物质,这些都应该带来。简而言之,穆希卡认为,精神上的苍白相比较物资的匮乏,才是真正的贫穷。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是内循环经济,内循环经济为主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会被打破。江汉平原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催生胡市民间武术的涅槃重生。国家提出来的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应不局限于环境的美丽,应该还有精神文明的丰富,以及地方民俗的多姿多彩。不是说:“要留得住山,留得住水,留得住乡愁。”青山绿水固然陪伴着乡愁,地方民俗文化才是乡愁最好的载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