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麻雀》是对于清江浦人的双重诱惑

 刘海宁7z1osytu 2020-12-26

可以肯定,将来的人研究1980年代之后40年的清江浦历史,一定会参考车军先生的这部小说——《城市麻雀》。

小说写的是清江浦近郊农村的老皮一家9口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毅然跳出农门,来到鱼龙混杂之地——大闸口,他们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并演绎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对于清江浦人来说,《城市麻雀》是需要读两遍的书,第一次是了解人物的命运;第二次是跟随作者的记录,去回溯清江浦过去40年的沧桑变迁。

小说以具体的地名为坐标,如写生一般来描写清江浦这座城市,具体的活动场所、详细的活动路线,反复出现的地名、建筑物名,每个人物每个事件甚至每条路线都昭示着作者的用心,倾注着作者的情怀。这样的书写方式既让人物的命运轨迹真实可感,同时又给本地阅读者带来了双重的阅读享受,读者除了能够从人物命运和情节推进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也可以凭借对于城市过往的了解,一一解码清江浦近40年的城市变迁和风云人物、重大事件。

作者的笔尖扫过清江浦不断消失的街巷和先后涌现的城市新地标:比如在1998年和2008年两次城市大改造中改头换面的东长街、西长街、中洲岛,以及汇通市场、山鹰鞋城、布匹市场、健康新村等,同时作者又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将部分地名进行了适度的改称,只要是对于清江浦历史略知一二的人,便大致能猜出现实对应的:比如“流通市场”就是汇通市场,“欢喜家园”集资案,对应的是轰动一时的“乐园集资案”。

这种阅读的双重快感,是清江浦以外的人很难体会的。

《城市麻雀》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很有特点。以普通话作为叙述语言,而在人物对话时却使用淮阴方言,小说从头到尾,以淮阴话思考、写作、最大程度体现了淮阴人讲话的语言方式,整部小说可以用淮阴话从头读到尾,不必夹带普通话发音的书面语,但是文本的方言色彩,却是轻度的,非淮阴本地读者也完全可以接受,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

淮阴人在阅读时如果用有声语言读出那些对话,会感到非常亲切。方言思维下的创作给整篇小说添上了浓浓的老淮阴风味,实现了淮阴方言向普通话垄断地位的突围,这在以往关于淮阴的书写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大量方言俚语的使用,也把清江浦描写得十分接地气却又不失风情。

在《城市麻雀》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过对于清江浦近40年历史如此写实性的、全景式的、如此时间跨度和信息容量的小说书写。而作者车军几乎零度的语言表达、客观冷静的叙述态度,给了作品以极大的阅读张力,让读者可以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去找到身边人的影子,从而使普通市民阶层的世俗生活具有了审美价值,成就了一部关于清江浦城市生活的长篇。

《城市麻雀》书写了三代人物,各个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主要活动空间、性格脾性都各有不同,作者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一幅完整的清江浦人的生活图景,深刻详实地映射着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在过去40年持续不断的社会转型中,城市里的普通市民,更多了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必然要承受由此而产生的精神焦虑和煎熬。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麻雀》可以说是一部当代清江浦市民心灵成长史。




【“我住的城市”知行空间三周年庆典】

我住的城市——写在知行空间三周年庆前夕

他的光荣里什么都不少,我们的光荣里不能没有他

淮安,地地道道的戏曲之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