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贽的心学渊源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1-16

李贽的心学渊源来自横山书院00:0005:27

现在就要讲一讲李贽。李贽是王阳明之后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家,也是明代思想史上发生转向的重要人物。李贽的经历可能学哲学史专业的都知道,这里不再重复。有几个重点要讲:一、李贽是一个没有中过进士的官员,这在明代历史中是比较特别的,他只中过举,后续未再考取进士。二、李贽这个人非常奇怪。其中最能突显他特点的一件事便是在姚安知府的任上退休后不回家。他是福建泉州人,却跑到湖北黄安,住到了一个姓耿的人家里,跟人家谈学论道。后来跟这家人吵翻了,没法在耿家住下去,他又把他的妻子及家人都送回泉州,自己到麻城出家做了住持。他把头发剃掉,号称“李秃翁”、“李和尚”。所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

李贽

首先看李贽和心学的关系,李贽说他的学术渊源,“ 某生于闽,长于海,丐食于卫,就学于燕,访友于白下,质正于四方,自是两都人物之渊,东南才富之产,阳明先生之徒若孙,及临济的派,丹阳正脉,但有一言之几乎道者,皆某所参礼也,不尽扣底蕴固不止矣。”这里提到了他的经历,前一段是地点,生于福建,长于海边,在卫这个地方做过教育,然后在北京求学,也就是跟人谈学。在白下,也就是南京访友。然后他接触阳明先生的徒弟和孙辈。“临济的派”指出佛,“丹阳正脉”指的道。儒释道贯通,这是他的学术的特征。他在这已经丝毫不讳言道和佛了,而王阳明还再不断站出来纠正,我跟佛是不一样的,我跟道是不一样的。李贽不是这样的,他儒释道什么都接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和心学的关系。下面我引了几条材料,说明李贽和心学是怎样的关系。

李贽

第一个是黄宗羲记载的,他说“(徐用检)在都门从赵大洲讲学,礼部司务李贽不肯赴会,先生以手书《金刚经》示之曰:‘此不死学问也,若亦不讲乎?’贽始折节向学。”开始接触王学是什么理由呢?说这叫“不死学问”。第二个,“(李贽)初未知学,有道学先生语之曰:‘公怖死否?’公曰:‘死矣,安得不怖?’曰:‘公既怖死,何不学道?学道所以免生死也。’公曰:‘有是哉!’遂潜心道妙。”又一次证明,是不死学问,学了这个可以免生死。第三个便是他自己说:“不幸年甫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王先生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又说了告诉他王畿的话,给他出示王阳明先生的书,他才知道了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从这三条材料里面知道,李贽追求心学,是从解决生死问题切入的。这已经和王阳明本人大不相同,甚至和许多王阳明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也存在很大差异。

王畿

心学尽管后来被评为有禅学倾向,但一般都有追求解脱的自我满足和济世的双重特征,尤其是一般都会坚守儒家的仁义礼智的伦理原则。李贽最推崇的心学前辈有两位,第一位就是龙溪先生王畿,这是王阳明最得意的弟子,叫“浙中王门”,因为王阳明是余姚人,王畿也是浙江人,所以称之为“浙中王门”,是最好的弟子之一。第二位是泰州学派的始祖王艮。从李贽的一生看,他汲取了这两位前辈的两路特征:一个是王艮的学问,他吸收了泰州学派狂傲的特征;另一个是吸收了王龙溪的学问,追求自我舒适的学理特征。因此,李贽的思想虽然非常博达,甚至充满矛盾,但跟王阳明心学比起来,仍可概括为两点差异。具体为何,请待下次讲析。

导师

文学博士,目前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组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会议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全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学遗产》、《文献》等杂志编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学术著作《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明代心学与诗学》、《中国诗歌通史》(明代卷)、《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