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一器——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典型标准器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catwang王 2020-11-16



文物名称: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文物时期:东汉

出土时间:1968年

出土地点: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出土

器物尺寸:长15.7厘米

收藏单位:吉林省博物院

此带钩,整器呈S形,首部似鹰,眼窝嵌两颗黑色玉石珠,前额嵌一绿松右,羽用金银丝错成。钩身作鸟喙神人,眼窝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滴水状绿松石,双手抱鱼,作舂食状。鱼身通体以金丝填成鳞片,体侧嵌二银片,似滴水状。鱼置于“神人”怀中,能上下活动而不脱出。尾部作飞鸟,口含一蓝色宝石;双足、双翅卷曲向后成环形。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

上部腹面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造型优美,铸工精巧。加之通体错金银,镶嵌红、绿、黑、蓝色宝石,它是汉中央王朝赐予扶余国贵族的遗物。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可谓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扶余国是濊貊人在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长春一带建立的古代王国,自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建国以来,至494年灭亡,大约六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此枚带钩的出土,表明当时汉王朝对边疆地区已经实行了有效管辖。同时,带钩整体造型生动,制作精良,富有动感,装饰华美,又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带钩为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之挂钩,古时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的造型和运用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消失。古之带钩首先是实用期,主要用来结带之用,亦是贵族及文人武士身份的象征。

通常一件精美的带钩,要用十几种材料、几十道工序、十几种工艺才能完成。铜带钩是带钩的主体,绝大多数带钩用料是铜,带钩用铜,分为青铜、红铜两种。素面带钩,各种造型各异的带钩都用青铜,因为青铜有熔点低、硬度高的优点。而红铜软,所以错金错银、镶嵌绿松石的带钩一般用红铜。因红铜可塑性好,有些带钩是青铜,但上面镶嵌红铜,构成各种美丽图案。


古人将五月丙午定为制作阳燧取火的日子,觉得那是个太阳最盛的时节,按王充《论衡·言毒篇》所说:“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人食凑懑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则谓之毒矣。”由于五月为午月,“五”与“午”谐音,所以后世不管这天逢不逢午,都将五月初五日作为阳极“毒日”。这也是重五节、重午节的由来。


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有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史记·孟尝君列传》记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田婴以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也有类似说法,“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据说宋徽宗赵佶是五月初五所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古人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事实上也是恶疠病疫多发之时,所以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用于驱邪辟邪。而在这一日铸镜造钩,一方面有避邪的用意,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寄托平安的期冀。当然也有明白的封公封侯的追求,那一时代的励志口号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表现在钩与镜的文化上,是一点儿也不含蓄,一点儿也不隐藏的,人们要将出将入相的理想明明白白地铸刻在坚硬的铜器上,而且想着还要昭示日月鬼神。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上的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正体现了辟邪和升迁的用意。


有关带钩手抱鱼的造型,曾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认为:带钩上的这个神人属于形象凶恶者,具有镇邪驱魔的用意。带钩上的神人就是传说中尧时“四凶”之一的驩头,其原形为鸱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鱼形,既是驩头的特征,又有趋吉的意义,应为当时武将所佩之物,其铭文也是一段吉语祝辞。


现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藏的带钩造型变化丰富,品类众多,既是实用物品又是高贵的装饰品的古代铜带钩,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于个人收藏者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如何甄别带钩的真伪和好坏,就带钩中的一个常见工艺类别错金银带钩,展开解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