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粪箕、簸箕哪去了?

 灵璧家园 2020-11-16


灵璧记忆


频临失传的传统柳编技艺

  文 /  邱德龙


   在紧临风光秀丽的新阳河岸畔有两个古老的小村落,说是两个村落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庄住着的张李两姓居民,那就是现在的游集镇邱楼行政村辖下的第十五村民组。别看村落不大,那可是沿袭祖传百年,名扬方圆数十里的著名柳编之乡。曾几何时,每到农闲季节家家户户编柳活、老老少少无闲人的繁忙景象成为壮丽的景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柳编制品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这一祖传的技艺也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被华丽高雅的塑料用品所替代。现在柳编之乡的老一代手艺人相继故去,他们的后辈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融入了城市建设的行列之中,成为一支支建设战线的生力军,有的成了老板、经理,有的成了工匠、技师……,传承百年之久的柳编手艺目前仅靠廖廖几个无力外出务工的老人苦苦支撑着,每逢集日他们把所编织的柳活拿到集市以求换几个零花钱,但有时等了一半天也很少有人问津。估计,不久这项曾令张李二姓为之骄傲的柳编技艺将从此失传,只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记忆了。

    柳编是以沟旁路边荒坡闲散等土地人工栽植的杞柳(我的家乡百姓称为簸箕柳条)为材料,釆用手工编制而成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簸箕、抗笆、挎笆、粮斗、团筐、针筐、面筐、菜蓝、馍筐等等。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谁也离不开它。他们做出的柳活以其模式俊秀、材质搭配均匀、压花疏密有度、经线结实有韌、诚实守信、质优价廉而广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游集周边朱集、尹集、王集、张山、时村等数十里范围内集镇的柳编交易市场几乎被他们垄断。

   柳编所用的杞柳条大多数都是自家栽植的,一年栽植、二年发棵、三年圆盘即可割下来使用。如果当年揽的活多,材料需要量大就要在秋收秋种结束后杞柳成熟季节便几人结伴到宿县的褚兰、徐州铜山的柳新、郭集等杞柳栽植较多的地方进行采购。然后就是完成打叶去杈、挑选分类、打梱等工序以待熟制加工。

   杞柳熟制加工也有一个比较繁杂的工序。首先选择一处较为平坦且有陡坡的汪塘边沿,用活好的泥巴沿着四周垒砌成长宽高约为2.5x2.5x1.0米,厚度约为0.3米的正方形围墙,在围墙的中心位置挖一个直径约1.2米的灶膛,铲光抺平,把一口直径约1.5米的大铁锅放在灶膛上加满水,在锅口上并排摆放几根木棒当作箅子。这时就可以把已经挑拣整理成梱的杞柳条颠倒着顺序的层层码放在木棒之上,码垛最多可以高出围墙约0.5米,一次蒸煮的重量约在千斤上下。柳条码好后在柳条上部覆盖一层麦草或其它柴草以遮盖严实为止。这时,再把搅拌好的粘稠稀泥涂抺在柴草之上,经压实后即可在灶下烧火。烧火时间以柳条多少而定,一般先由大火猛烧,待柳条上部冒出蒸汽以后逐渐改为小火,这时为防止锅内缺水,可以在码堆中央扒掉泥巴加上几桶水后再把扒掉的地方重新用泥巴严实继续烧火,正常情况下6个小时左右即可停火。停火的标准是:抽出一根杞柳条观看表皮呈黄褐有光泽,用手轻轻一撸皮可轻易脱落即可停火。停火后大约半天左右的时间,待温度降下来以后就可以出锅了。

   柳条出锅以后,必须一梱梱整齐码放在阴凉处用盖布遮掩严实以防风干。这时全家老少齐出动,尽快将熟制柳条上的皮去掉这叫打皮,一旦风干难以去除。给柳条打皮一般是用二根竹筷或两根长约二十公分的小铁棍夹住柳条上下撸刮几下柳条上的皮即可轻松去除,之后摊开晾晒干后打捆备用。

    编织是一个精细复杂的技术活,每一种产品的制作都有一定的工序和技术要领,编织时大多不用模具,几乎都是靠手工拿捏而成,靠的就是娴熟的技艺。

    编织笆斗是需要模具的。需先挑选粗细匀称的柳条一根根叉花排放在在一根缠绕着麻线的样杆上(这个约0.5米长的样杆通常被叫做量杆),开始从底部编制,把摆放在量杆上的柳条从一头用手隔一抬一均勻的拾起,这时把捻制好的火麻线紧紧的平串其中,这个叫作经线,继而再把压下的柳条一根根抬起压上麻线周而复始,待底部完成后就可以利用底部的量杆中间的引线把所需的笆模固定在笆模上边的横棍上。这时手艺人即可从底部沿着笆模向上编织,直到编织到与模具上方平行时,再在笆斗内放上一根用树棍扎制成的圆箍用以控制笆斗的形状和大小,继续编织直至达到需要的深度后即可用柳刀齐边,最后用柳条线细密均匀的锁上花边,制作过程即告完成。

    编簸箕则是不用模具的,全靠师傳娴熟的技艺。按照所编织簸箕的大小挑选粗细匀称合适的柳条使用,柳条过粗簸箕结实耐用但使用时不出风;但过细则好用而不耐用,因此必须选用粗细匀称适中的柳条编织出来的用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靠师傅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了。为了保持杞柳条始终保持表面湿润柔韌,当编好平片后师傅们用口含清水利用气力均匀把水雾喷撒在编好的平片上,用布遮盖漫润几个小时后釆用手捏脚睬、拿捏定型。然后用削刀快速削平边缘,以杞柳线扎制花边。至于说簸箕出不出风、酎不耐用,确是含有师傅们长期积累的技艺在其中了。

   凡传统编织柳活的人家门口空地上都会搭建一个半掩体式的小屋,这就是专供师傅们编织柳活的场所,这个小屋大家都称它为地屋。建造地屋工序简单:首先在门前不远处的空地上选取一块平地,采取南北方向用铁锹挖成长宽深各2.5x2.0x0.5米的一个长方形的坑,在靠近坑北面的边缘用活好的泥巴垒砌成一个底宽(略微超过坑的宽度)上尖约1.0米的三角形土墙,在坑的南面边缘也垒砌一个与北面同样的三角形土墙,只不过在墙的中间位置预留一个高宽约0.8x0.5米的门洞。待土墙干燥后在三角形的土墙上放上屋梁和檩棒、屋面上铺上苇笆、缮上麦草,屋脊上抺上泥巴,一间漂亮的地屋就做成了。别看地屋简陋土气,那可是柳编之乡的一大特色,各家各户必备。在地屋里边编柳活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风吹,冬暖夏凉,他们在这样的舒适环境中劳动既可以缓解身体的疲乏,又可以有效地保持杞柳条的湿润柔韌,便于拿捏定形,益处多多。

    如今,柳编之乡的地屋不见了,地屋里的老手艺人大多故去了,集市上的柳编市场绝迹了,柳编之乡的后生们看来是没有传承祖辈手艺的心思了……

        二0二0年四月二十二日于游集邱楼       

作者简介:  邱德龙  安徽灵璧人  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 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 灵璧县畜牧水产局退休干部  闲暇时以写点文字为乐趣  偶有作品见诸于期刊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