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阳南韩村搞柳编为什么在窨子里?

 清风一缕了无痕 2021-03-11

               说篰箩,话簸箕

                 宋俊岭

饶阳县东里满乡南韩村,是远近闻名生产篰箩、簸箕的村庄,历史悠久。

篰箩、箕是广大农村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该器具是用粘柳条(也称箩柳)编织而成,俗称“勒”篰箩簸箕。两种器具使用过程中常相互配合,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所食用米面的加工,是人工推磨推碾将玉米、高梁、小麦加工成面粉。具体做法是先用簸箕将粮食放到磨或碾子上,经过碾、磨之后,再用簸箕收下来放篰箩里过箩筛。在篰箩里支上箩床(一个方形支架),拉动箩来回振动,面粉就落在箩里。然后再用簸箕收起来装入口袋,回家备用。

夏收秋收离不开箩篾箕。当大部分粮食扬场后,余下的部分要用簸箕来簸、使其上下颠动,除去杂物,也有的用簸箕从高处往下慢慢倒,利用风的吹力,将杂质吹走,倒下的粮食就落到篰箩里,农村做饭烧柴,清理灶膛灰,日常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也常常使用簸箕。平常生活篰箩、簸箕也用来存放东西,如馒头坊,在箩里放上白布盛慢头等。簸箕也可当盛器使用。

南韩村生产的柳编制品,不单有箩、簸箕,而且还有辘轳打水用的大水斗、小水斗、矿工用安全帽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姑娘陪送嫁妆都要买个红色油漆的针线篰箩,而如今服装加工己专业化,人们不再自做缝衣服、鞋帽的针线活儿,陪送也就没了这一项。不过农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家保存有精致美观的红油漆针线篰箩

制作柳编篰箩、簸箕及其他勒活的过程是:首先要选好原料,用一种叫作粘柳条又称墩子柳的树木枝条进行编织。用水曲柳的木材锯成木板长条做边沿,原先用线麻手工接捻成经子绳,现在用尼龙细绳作勒线。柳条的采集分为伏天和秋后,伏天采下柳条后用夹子将柳条的皮全部脱掉,晒干保存。秋天采集的柳条,用特制的夹子将柳条皮半脱落,晒干备用。制作箩、箕要在挖好的地窨子里进行,因为地下室内湿度大,柳条经水浸泡后,不易风干。保持其柔初性,不易折断,编织勒活的柳编织品打底开始先用两根纬线固定在一个长方形木条上,然后开始上经条,待经条上到所需尺寸,即刻上下交错翻动经条,穿插纬线,用力勒紧,使其紧姿,致密编出来平稳、光滑、美观、耐看、坚固、实用。待编到需要的尺寸后将纬线系死,窝弯整形。用柳木板上沿,圈边用钉子固定,至此一个实用的柳编器具就生产成功。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饶阳县土产公司曾大量收购篰箩、簸箕、水斗、矿工安全帽,组织协调外销,销往全国。各地的土产公司、供销社均有销售,也有的编织户串乡赶集、吆喝叫卖。总之用庄稼话说:四北五县用的篰箩、簸箕都是南韩村。

当时南韩村搞柳编的有五六百人之多。每到冬春两闲时节,从天明到夜深,地窨子里都紧张忙碌的搞着柳编。为当地农民増加了收入、补贴了家用,而今该村的村民,不是种温室大棚就是去安平打工,传承此项技术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只有为数不多的花甲古稀老翁,仍在地窨子做着那传统的柳编。

注:本文出自饶阳民俗大观丛书之一的《饶阳人的手艺活儿》一书,感谢编者和作者,转载须经编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