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思明居士 2021-04-13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民间也称之为“扎柳匠”。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

到了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这是有关柳编的史料记载文字。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文‖君山

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制品,民间有“编筐编篓,家家都有”的俗语,这是因为柳编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家家户户都在使用柳编制品。随着柳编工艺不断发展,在生产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编织品也越来越多。

柳编制品使用比较广泛,柳编匠主要是以丛生灌木和乔木作为主要材料。中原地区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在盐碱地、沼泽地、河渠沟坎都摇曳着它们的身影。(君山老师写的有关行业匠人的文字倍受欢迎,想看看上次他写了哪行匠人?朋友们可点击以下链接欣赏:宫灯、萝卜灯、老鳖灯、走马灯:行走江湖的制灯匠人

中原地区之所以称之为“柳编匠”,就是因为丛生的柳条极为丰富。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雅洁,经过柳编匠人的一双巧手,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具。

在农耕时代,柳编制品种类繁多,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形、椭圆形)、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生活器具;有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等多种式样的生产用品。

随着柳编产业不断发展,柳编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柳编匠人编织出更多新颖大方,结实耐用、方便轻巧的柳制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在中原地区,柳编的簸箕是农家常用的实用工具,匠人用柳条编织而成的簸箕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农户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簸箕。故中原俗称柳编匠为“簸箕匠”,其渊源就在于此。《说文》云:“簸,扬米去糠也。”《庄子》云:“箕之为物,去粗留精。”簸箕是实用工具,在农家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人大多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元,自编自用,也有专门从事柳编生意而开设经营铺面的,这些以柳编为业的匠人,或编织成品囤积售卖,或为主顾编织预定的用具;也有柳编匠人挑起担子四处游乡,为人修理破旧的柳编器具。

柳编匠人做工都有自己的工具,所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有:锥子、钳子、榔头、弯刀、竹夹子等。豫东的柳编制品构思精巧,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等大商埠,有些精巧的器物还远销海外。

柳编匠人的编织工艺和技法主要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一是平编。这是编织平面席箔类制品的主要技艺,平编的经纬相同,固定好经线后,用纬线编织,其特点是采用经纬交织编织法,经线与纬线互相穿插掩映,有“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等不同的编织方法,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路。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二是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编织工艺,它与平编的不同之处在于经编方式,绞编是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也可以是木条子或竹杆,甚至是铁丝或其它绳线,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之间,依次循环绕行。平编而成的制品,表面皆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

三是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技艺,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方法是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之间,每穿一次,就绕扣勒紧,不留缝隙,民间通常所见的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织。

四是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技艺之一,一般称为“砌货”。其方法多被用于圆形或椭圆形器物的编制,将编结物聚合成把束,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木质或竹质),将这些缠绕而成的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箅子等器物均采用此法。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五是缠边。这是条编的辅助技艺,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的编织(耐磨,主要用于提手或把手易损处),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内芯,在内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另一方面起到表面的装饰效果。

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北里商村柳条编织历史悠久,据传,自春秋战国时,民间就有柳编的编织品,是古老的传统工艺,柳编匠人遍布村寨,男男女女,无论长幼皆会柳编。齐姓柳编匠人已经传承了数十代,其中不乏技艺高超的匠人。

据考,明清时宫廷使用的撮屋内垃圾的小簸箕及衣箱等用品,就是该村编织的,当地叫“宫廷艺品”。该村的柳条编织技艺较高,匠人编织的成品品位高雅,制作精巧,给人以艺术享受,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原柳编匠人长期从事柳编,他们身上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两只袖口必戴一双罩袖,二是腰间必系一个围裙,这是柳编匠人必备的行头。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中原地区的柳编匠人做的是编织营生,许多匠人既可以坐在家中做柳编,也可以外出为人修理笸箩、簸箕之类的器具。

柳编技艺源出多门,有的地方敬奉的祖师爷是范丹,有的地方敬奉程咬金为祖师,还有柳编匠人敬奉鲁班为祖师爷。

编织匠人做的是“门内活儿”,匠人外出做生意,一般可以享受到两种特殊的待遇:一是过河不必付船家钱,据说是当年祖师爷范丹为摆渡的船家解除了搁浅之困,曾有恩于船家,后世的船家就对编织匠有了报恩之意;二是住宿旅店不必付柴火钱,据说,编织匠人用剩下的边角废料,可以为旅店节省柴草,这也是当年祖师爷留下的恩泽。

旧时,由于乡村没有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演戏便是最为热闹的事情,戏台就是乡邻乡亲们相聚的场所。

对于那些前三皇后五帝之类的剧目,乡村的老妪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她们不太关注那些既往的旧事,她们更为关注的是舞台上演的靓男痴女相亲相爱的悲喜剧,这些再现男女恩怨的剧目,就被称之为“针线簸箩戏”。

女人们终日厮守着针线簸箩,这些针线簸箩就是柳编的,簸箩里虽然放置的是针头线脑,却是装盛着她们的恩怨情仇,装盛着她们对生活的期许,装盛着女人对男人的一腔哀怨。

中原地区民间流行有一句俗语:“江南麻绳中原柳,能工巧匠做成斗”。中原的柳编匠人收徒弟不太讲究那么多规矩,只要有人乐意学艺,师傅来者不拒。学徒三年期满,徒弟滞留一年无偿为老师尽义务,工钱分文不取;离开时,师傅奉送一套工具作为念想,也是为了让徒弟另立门户,自谋生路。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人对祖师爷的信奉很虔诚,除夕之夜,匠人们把祖师爷的神位摆上供桌,分别将贡品及平日使用的工具一一恭敬摆上,然后焚纸上香,磕头揖拜,祈求祖师爷保佑新年生意兴隆。

柳编匠人因常年从事编织,终日佝偻着身躯,到了老年,他们大多患有颈椎、腰椎疾病。由于长期使用双手编织柳条,匠人都有一双粗粝的大手,且布满老茧,沟壑纵横,甚至双手变形,这是一种编织匠人的职业病,也是常年从事柳编劳作的结果。

柳编匠人虽然足不出户,可一旦外出为人修理柳编器物,就是涉足了江湖,有了自己的江湖圈子,而闯荡江湖者必有行规,如:柳编匠人忌讳小脚女人跨越其生意摊子;忌讳顽童触碰其工具;忌讳出门见到娶媳嫁女,以为是破财之兆;一旦遇见有人办丧事抬棺材,就以为当日必有财路等。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也有行业秘语,他们把麻经绳称为“混水龙”,遮脚腿布称为“黄袍”,挣子称为“上天梯”,斧子称为“砍山”,锥子称为“青子”等。

在中原地区,柳编业比较发达,柳编匠人遍及乡镇村落,其中豫南的固始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轻巧、干净、耐用的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农耕时期的柳编器具,柳编业逐渐走向工艺品的制作,转而向精巧的装饰品过渡。

人们在构筑想象中生活,在编织梦想中积极进取,编织匠人便是编织生活器具的能工巧匠,他们隐忍人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一双巧手构筑着自己的梦想。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