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频遇人生分叉口,看“自适应人”赫伯特·西蒙如何开拓AI迷宫?

 芸淡风倾 2020-11-17

小冒坚持原创的605篇  接受不能改变的,做好力所能及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不给自己设限。

拥有一个“纠结每一天,容易想太多”的人格,在自我发展和职业生涯上,我有着超前的危机意识和不算轻微的焦虑感。

  • 工作任劳任怨,发展和升职却不尽人意,缺乏时间提升自己,陷入恶性循环,只能一直是劳动人民;

  • 很想在事业上好好努力,但对职业规划很迷茫,还在纠结犹豫;

  • 对现状很不满又无能为力,目前的职业,心理压力很大,但又不知道离开这里,离开行业,自己还将何去何从;

  • 担心自己有一天在这个智能社会,毫无立足之地,变成不打招呼就被时代淘汰的无用之人。

最后一条,最为扎心,时代和行业就是瞬息万变,颠覆淘汰都在一瞬间,我都在担心自己的岗位终究会被AI替代,尤其是大龄又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谁都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去不断提高自己被替代的成本,增加个人价值。

以前我还曾分析过,一条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的进阶之路。

第一步,先做合格的“I”型人。

先做好本职工作。先深入发展自己在本职工作里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

第二步,开始尝试做“T”型人。即我们所说的又精又专。

未来的行业瞬息万变,只能接受不能改变的,顺应时代发展。真正靠谱能干,综合能力强的跨领域的人才,一直是极度缺乏的。这都是事实和现状。
最后,甚至要有两个以上的一技之长,成为“π”型人。

做个“π”型人丨作为平凡“社畜”谈谈职场里增加“不可替代性”

所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都如此艰难,普通人真的可以成功成为多领域跨界人才吗?

我最近在阅读很多自传类,传记类的书籍,聚焦那些意志坚定,目标明确,且在领域内封神的里程碑人物,想看看在别人一生的故事里,找寻到我可以反向指导自己的思想,改变现状的启发点。

赫伯特·西蒙,就是我突破自己阅读舒适区去了解的一位。

他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曾获得1975年计算机学会图灵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的最高奖项终身贡献奖。

不仅如此,他还是“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的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他总能取得震惊世人的成就。

这才是高阶斜杠精英。

这本被赫伯特·西蒙亲自审定,既是人工智能从无到有的历程的科学之美,又是他本人传奇人生和多变职业生涯的最好写照——

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 

——赫伯特·西蒙和他的科学迷宫

01 赫伯特·西蒙VS博尔赫斯:

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感性人文细胞

这本书名就来自于博尔赫斯的名作,西蒙经常引用这部作品来比喻自己的人生。

他对博尔赫斯的小说《巴别图书馆》《小径分岔的花园》非常着迷,这两篇小说都在描绘一个永远分岔下去的世界,仿佛迷宫一般。

博尔赫斯通过细腻的感触,描绘出他想象中无比神奇的图书馆,拥有很多奇迹,弥补现实图书馆的带来的失落,然而还是会带着一种禁锢和衰竭的感觉——

虽然自由广博,然而有太多没有方向指示的路口,没有尽头的拐角,读者永远要不停地做出不明目的地,没有参考的选择。

未知的惊喜是图书馆精彩绝伦的地方,同时也是让人不安和恐惧的来源。

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有期待,有奇迹,有惊喜,但前路未卜,每一次抉择都可能是命运的巨变。

西蒙对博尔赫斯的迷宫世界着了迷,他会特意去拜会这位阿根廷作家。他因此也描绘出自己的迷宫,把和博尔赫斯的对话,整理为一片名为《苹果:迷宫的故事》;但他接下来的行动,却走向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向。

他非常明确世界的复杂性,但就从这些看似杂乱,不可控的因素出发,向内部世界探索,寻找从简单变为复杂的规则,归根溯源;而且他想要知道,控制我们做出选择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有没有规则可循。

他在用理性逻辑试图去寻找一种主观想法和客观世界里未必一定存在的规则,其实也是在他认定的迷宫一般的现实世界里,去寻找答案,更好地指挥生活。

也正是这一出发点,为他成为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之父都奠定了基础。

我们总是恨不得目标非常明确,一鼓作气,一步到位地迎接成功,追求短平快的高效率人生。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不愿意试错的我们,按部就班,也许能达到自己的期待,但未必稳妥。

未来具有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顶流院校都在推崇“博雅教育”。

在培养“专才”的基础上,兼顾朝着”博学“的方向靠拢,尤其是完全与之相反的领域的研究,具备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会出现极端的知识断层,也不会轻易丧失自我,受挫一蹶不振,更具应对危机的能力。

哈佛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路易斯·门纳德的语言:“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必然最终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全才“。

但就像澳大利亚咨询公司创始人托尼·格斯比·史密斯坦言:“学习莎士比亚诗歌或者塞尚绘画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思维,往往更容易以新颖的角度解决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问题。”

我们不带功利心的积累,也许有天会有意想不到的回馈。



02 

大环境驱使,个人选择大于个人努力?

当我们带着全知视角去看诸如西蒙这样伟大的人生和成就的时候,总是惊叹于别人的天赋,努力,眼界,决心。

可是当初的他面对前途未卜的艰难,不被理解的低沉期,嘲讽贬低,挫折失败,一定不少。

赫伯特·西蒙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在“迷宫世界”里面临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旧有的秩序几近瓦解,以复杂性和依存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诞生。

他一定不是唯一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但确实是竭尽全力,像“第一性原理”一样,去论证思考。

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勒内·笛卡尔将第一性原理描述为:

“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西蒙则是,面对一些客观难以突破的障碍壁垒,以及外界的不可抗力,他学会接受现实,适应发展,拥抱变化,不畏惧从不间断的跨界研究,无所顾忌,才能触类旁通,及人所不能及之事。

  • 政治学专业毕业,在高效公共管理学领域初出茅庐,成为用数学方法衡量城市公用事业的效率的专家。顺带钻研管理学、运筹学,并开启了对计算机的兴趣。

  • 转向数理经济学,以影响深远的“有限理性”概念摘取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 着手研究人类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心理学,赢得了美国心理学学会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

  • 和同事艾伦·纽厄尔共同开发出了“会思考的机器”——逻辑理论家,这个程序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也为他带来图灵奖

这位在迷宫岔路上不断求索的“问题求解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的“自适应人”模型。

很多人一定觉得,他眼光卓越,所以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数次机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风口,简而言之,就是时势造英雄,换个人,也许一样可以做到。

这大概是很多人,把自己的挫折和坎坷,归咎于机遇,命运,平台的最好说辞——生不逢时,时不我待。

其实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通才近乎绝迹的20世纪,西蒙还能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思维和认知最大的次元壁。

这本《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里,可以看到他对每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每个成就取得,有条不紊,客观冷静地叙述,前人的基础,同时代跨界领域的贡献,还有天时地利人和,让他的每一次理论突破,都比较容易被接受支持。

归根到底,因为骨子里对理性与秩序的坚持和信仰,他将研究个体的理性的限制,个体的意义,组织中的个人的选择入手,去寻找纷繁复杂的新世界是否潜藏着可以被人把握的秩序。

这些成就,对他底层思维方式的重新塑造,又进一步加深了他试图打破界限,弥合学科鸿沟的雄心壮志,以及把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执着探索。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那句我相信了十几年的至理名言。

接受不能改变的,做好力所能及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不给自己设限。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名人伟人的事迹,希望能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我们。

虽然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地用处,因为当我们离开了学校,变成了普通的成年人,为日常汲汲营营,为谋生一地鸡毛。

阅读这本西蒙的故事,也许不会让我摇身一变,成为多领域跨界人才,也并不会让我从AI,科技等专业领域的小白逆袭为精通人士。

但底层的思考逻辑,应对问题的方式,如何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和挫败感,学会更好地自洽和适应社会,这些都是相通又基础的规则。

当初新兴的人工智能竟然源自于一个性格温和的学者和他在匹兹堡的朋友的热情。

这种认知的转变,学会长远思考的心态,也许是我能谱写自己平凡的小奇迹的开始。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