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浑天说与盖天说

 swliner 2020-11-17

浑天说与盖天说起源都很早,都是对天文观测视角以及理解不同的产物。

《吕氏春秋·圆道》阐释道:“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这里认为“圆”是指天体的循环运动,“方”是指地上万物特性各异,不能改变和替代。所以“圆”和“方”并非指天和地的形状。

《周髀算经》作注的东汉后期人赵爽注称:“物有圆方,数有奇偶。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偶。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天不可穷而见,地不可尽而观,岂能定其方圆乎?”这又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动地静”之意了。

正是在对“天圆地方”说的否定过程中,产生了“第二次盖天说”。《周髀算经》卷下中把“天圆地方”改述为“天象盖笠,地法覆”。

最早的关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记录出现在《大戴礼·曾子天圆》,孔子的弟子曾子对于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状也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晋书·天文志》进一步阐述曰:“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这是说地和天一样都是拱形的。天穹有如一个扣在上面的斗笠,大地像一个倒扣于下的盘子;北极为最高的天地之中央,四面倾斜下垂;日月星辰在天穹上交替出没形成大地上的昼夜变化。

在更为精确的数量关系方面,《周髀算经》卷下中根据一些假设和圭表测影的数据,利用勾股弦定理进行推算,得出“极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沲四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天离地八万里,冬至之日,虽在外衡,常出极下地上二万里”。所谓“外衡”,就是冬至时太阳运行的轨道,即“冬至日道”。这里说明北极天中比冬至日道高出6万里。由于天恒高于地8万里,所以冬至日道仍高出极下地面2万里。

《周髀算经》还根据圭影得出“冬至日道下”(即冬至时地面上“直日下”的地方,也即现今所说的南回归线)到极下地中的距离为23.8万里;

“夏至日道下”(即北回归线)到极下地中为11.9万里;以周地为代表的“人居处”(黄河流域一带)到夏至日道下为1.6万里,所以人居处距极下地中10.3万里,距冬至日道下13.5万里。

根据这些数据,盖天说设计出了“七衡六间图”,以说明日月星辰的周日运动,昼夜的长短变化和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交替。

盖天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视)运动在不同的节气是沿不同的轨道进行的。以北极为中心,在天盖上间隔相等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称为“七衡”,七衡之间的6个间隔称为“六间”。

最内的第一衡为“内衡”,为夏至日太阳的运行轨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为“外衡”,是冬至日太阳运行的轨道,即“冬至日道”。内衡和外衡之间涂以黄色,称为“黄图画”,即所谓“黄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

从《周髀算经》卷下所载二十四节气,可知太阳在七衡六间上的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是:七衡相应于十二个月的中气,六间相应于十二个月的节气。

太阳在365日内,极于内衡、外衡各一次,完成一个循环,即“岁一内极,一外极”。

由于内衡、外衡分别与地面上的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下相对应,所以内衡的半径为11.9万里,外衡的半径为23.8万里,其间相距11.9万里,共六个间隔,因而相邻各衡之间相距11.9万里÷6,即19833里。

盖天说认为,日光可照到的距离为16.7万里,人也只能看第一衡(内衡)夏至第一间,芒种小暑第二衡,小满大暑第二间,立夏立秋第三衡,谷雨外暑第三间,清明白露第四衡(中衡),春分秋分第四间,惊蛰寒露第五衡,雨水霜降第五间,立春立冬第六衡,大寒小雪第六间,小寒大雪第七衡(外衡)。

冬至到这么远的光源射来的光,因此以周地为中心,以16.7万里为半径所画出的圆,就是居住在周地的人所能看到的天体范围,这个部分被涂以青色,称为“青图画”。

盖天说以此解释了若干常见的自然变化。如盖天说能够大体上说明四季常见的天象和气候变化,这在2000多年以前的科学发展状况下,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

《周髀算经》还包含了一些令人极感兴趣的其他论述。例如,盖天说的七衡六间与现今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存在着对应关系,中衡对应于地球上的赤道,内衡与外衡对应于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盖天说所说的“极下”,即现今所说地球的北极。所以,盖天说对地球上各地气候差异所作出的准确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称:“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极放不生万物”;“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这是说北极径二万三千里的范围内,常年结冰,万物不生。

《周髀算经》的这个结论,是有定量根据的,因为即使在夏至之日,太阳距北极仍有11.9万里远;而冬至时太阳离夏至日道也为11.9万里,这时“夏至日道下”(北回归线)的“万物尽死”,由此可知即使太阳移至内衡(夏至)时,北极下也不生万物,何况其他季节?

《周髀算经》还进一步得出:“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这是指北极地带,一年中6个月为长昼,6个月为长夜,1年1个昼夜,所以作物也在长昼生长,日没前就可收获了。

同样,“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这是对赤道南北热带地区的气候和作物情况的精确说明。这些论述的巧妙正确,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周髀算经》在关于七衡六间的叙述中,引用过《吕氏春秋》的文句,但这不表明七衡六间是在秦吕不韦之后才产生的。用七衡六间方法说明四季与太阳位置的变化,是在春秋未、战国初之间已经产生了的,这是比较公认的看法。

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