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古代宇宙观:盖天说

 为什么73 2021-03-22


原创 羽萤 袭明堂 今天

《宋书·天文志》载: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宣夜,二曰盖天,三曰浑天。下面我们就从盖天说开始,来一一讲述华夏古代的宇宙观。


本文作者:羽萤

经常听人说,我们的祖先很愚昧,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很早以前,我对盖天说的了解还仅限于下面这张图片,其来源为《晋书·天文志》: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片

图1 天圆地方 (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天圆地方的说法,使后世的人对盖天说产生了不少的误解。直到东汉的赵爽在《周髀算经》注文中表达:“天动为圆,地静为方,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

原来,真正的盖天说,是用“天圆地方”来表达天地的阴阳属性,而并非指天地宇宙的具体形状。

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的。那么盖天说所主张的天地形状是什么样的呢?《周髀算经》载: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 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如图2所示:

图片

2 盖天说示意图(作者手绘

有人会问,天地相距八万里,这是怎么来的呢?在《周髀算经》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候句六尺,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故以句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什么意思呢?请看图3:

图片

3 天地距离计算示意图(作者手绘

这是立杆测影的又一个经典应用。髀指的是立杆测影的表,在计算中为股,类似于我们今天数学的分母,而日影为勾,类似于分子。

夏至日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测量的日影长度为一尺六寸,在此地正南方向相距千里的地方测量出的日影长度为一尺五寸,在此地正北方向相距千里的地方测量出的日影长度为一尺七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勾之损益寸千里”,意思是勾上每寸日影的变动代表天上太阳运行的距离为一千里,这是后面计算的基础。

候句六尺,以句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太阳在髀上顶端的位置时,才可能髀无影,所以当日影长度为六尺的时候,太阳要向北运行六十个一千里即六万里才能到达此位置。因此,根据股率相同的原理,得出髀顶到天的距离为八万里,而距离此时的太阳为十万里。

不仅如此,还将一根中空直径为1寸,长度为80寸的竹子置于髀顶观察,发现太阳恰好充满竹子的孔,由此计算出了太阳的直径为一千二百五十里,成为相似三角形计算应用的经典案例。

请看图4:

图片

4 太阳直径计算示意图(作者手绘

看到这里,是不是由衷的感叹先祖们真是太厉害了?!

有伙伴会问了,为什么一定要“候句六尺“呢?让我们再回到《周髀算经》看一看: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这是著名的勾股定理的出处。我猜测,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要得到开方除之的准确数值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是已经验证好的结论,可以直接使用,当髀股为八尺的时候,日影取六尺的时候来计算,最为方便。

(毕达哥拉斯定理被称为西方的勾股定理,据说他本人并没有对此定理的证明过程,而是在朋友家吃饭看到方砖突然灵光一开想出来的……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对此进行了证伪,挺长的篇幅论据非常的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搜。估计他也不是看到方砖,而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周髀算经》或者《九章算术》吧~)

对于太阳在天盖上的运行规律,盖天说提出了一个七衡六间模型,如图5所示:

图片

5 七衡六间模型(摘自胡大军《伏羲密码》

夏至太阳运行在天盖的内衡,春秋分太阳运动在天盖的中衡,冬至太阳运行在天盖的外衡。很好的解释了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

《周髀算经》: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连北极寒冷,不宜生存,赤道炎热,可以一年种两季的自然现象都解释到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能有如此的见识,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我们知道,任何的学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累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那么盖天说最初的雏形我们还可以去哪里找寻呢?

《淮南子·天文训》里有一个记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里面,到底包含了哪些上古的信息和历史呢?

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呢?古人通过长期对星空的观察,发现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有规律的,它们都绕着北方天空一颗几乎不动的星星在旋转。于是,这颗星星被认定为整个天空的中央,称为北极星。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认为,一定有一根看不见的轴,它从地中穿过天中,在一套看不见的精密枢机的驱动下,带动整个天盖旋转。

如图6所示:

图片

6 不周山与天柱(作者手绘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从《山海经》和《淮南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一座不合的山,而且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这不就是那套精密的枢机和转轴吗?而且,他们都记载不周山在西北,正好也是北极的方向。

这根看不见的轴就是天柱,它是连接人界和天界的唯一通道,而那套看不见的精密枢机就是那座没办法闭合的山,称为不周山。

那共工为什么会撞不周山呢?我猜,他大概是长期观测发现了这个:

图片

7 众星拱极(图片源自网络

天与地,并不是平行的,如果有一根天柱贯穿天中,那么这跟柱子只能斜插在地上,而不周山这套精密的枢机没法用呀。

同时,善于水利的共工还发现了一个重大的自然现象,所有的河流几乎都是从西往东流去。如果大地是中间高四维低的一块倒扣的大圆盘,那么河流的流向,应该四维都有啊。

共工把自己的质疑提出来,想挑战既定的盖天学说成为新的领导者,但很可能他也没有其它更为完备的宇宙观能够替代盖天说,因此,遭到了盖天说的继承者颛顼的镇压。

所幸的是,共工的挑战和质疑在神话中保留了下来,为我们揭示了盖天说发展历程中的精彩一战。

图片

图8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一战,也让盖天说的传承者得到了启示,于是,他们后来做出了修正,将璇玑置于天盖的外衡之上(如图9)。


《周髀算经》:
欲知北极枢,璇周四极,璇玑径二万三千里

图片

图9 修正后的璇玑(作者手绘

从此,天柱断了,人界与天界永世隔绝……

有眼尖的同学会发现,咦,这套枢机跟我们传统的万字符(卍)一样也!嗯,我也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个问题,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天盖的旋转,岂不正好需要这样的推动系统吗?

不仅如此,在北极星的不远处,有几颗亮星,它们组成的形状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样子,跟这套枢机系统一模一样。请看下图:

图片

图10 北斗三星形成卍(作者手绘

在共工提出质疑之前,地上有枢,旋,机带动天柱转动,那么天上必然就有天枢,天璇和天玑与之对应,北斗七星的这三颗星,因此而得名。

万字符(卍)在很多出土文物中可以找到,现在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卍”字符出现于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高庙文化的陶器上、距今690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盘上都发现了“卍”字符。

图片图片图片

图11 出土文物上的卍(图片源自网络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9000年以前,盖天说就已经存在了。同时,我们可以正解古老的万字符(卍)所代表的真正意义: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东升西落的动力来源。

关于盖天说的存世时间,胡大军在研究河南贾湖遗址的墓葬时也有发现。请看图12:

图片

12墓葬与原始盖图(摘自胡大军《伏羲密码》

他发现,墓葬中的人体和各种物件的摆放,就是为了记录盖天说的衡间模型。在没有文字,或者可靠的文字载体的年代,我们聪明的祖先们,他们用这种方式在一代一代传承着宝贵的宇宙信息。

万字符(卍)和墓葬图都在表明,盖天说在9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殷末周初才起源。这真是漫长的岁月啊!

华夏的先辈们,他们曾经带着宝贵的宇宙信息沉睡在地下,也曾经因为提出质疑和挑战而被流放,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对天文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同时,还为我们打开了数理世界的大门。

壮哉,盖天说!

本文原创观点,引用请注明出处

图片
作者|羽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