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晓伟丨毽子、沙包、“瓦儿”和“子儿”

 读在现场 2020-11-17


侄女11岁了,是个乖巧的小姑娘,是我家七个小字辈儿当中唯一的女孩,更是爸妈的掌上明珠。从我到家的那一刻起,她就前后跟着我,小嘴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晚饭后我提议到外面活动活动,她就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她奶奶,要进行踢毽子比赛。看见毽子,妈说她小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毽子,天天跟在大公鸡屁股后面追着薅鸡毛。我便想起小时候为了做毽子钻进过鸡舍呢!

时光仿佛倒流到30年前,我是个和侄女一样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为了亲手制作一个毽子而煞费苦心:每天放学都要拐弯儿到机务院里转一转,看能不能捡到螺丝垫(如果家里有铜钱就更好了),这是做毽子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好的毽子需要两枚,大小必须一致,轻重刚刚好。运气好的话能很快攒够材料:螺丝垫、鹅毛筒,鸡毛、少许布和针线等。鹅毛筒可以在逢年过节家里宰鹅时拔下几根保存起来,鸡毛却需要从活鸡身上拔尾翎,这样做出来的毽才更起,能踢得高。我一放学就约了小伙伴,在傍晚时分守候在鸡舍边,分工明确,有人照明,有人放哨,有人逮公鸡,有人拔鸡毛,当然这些都是地下工作,大人知道了是要挨骂的。我们逮鸡都逮出经验了:鸡视力不好,很容易就逮到它,逮住之后在它叫之前,用手捋它,它就不叫了。拔鸡毛手要轻快,否则会流血,因为拔的是漂亮的尾羽,公鸡会很疼痛。不能拔多,否则公鸡秃了就露馅了。得手后就把鸡毛夹在书本里,等材料凑齐就可以开工。

先用布把两片螺丝垫牢牢地缝合在一起,再把鹅毛筒最底部剪成约半寸的段,在其中一端均匀劈成五等份,劈开的长度要一致,然后就用针线把它缝在螺丝垫的正中间,最后把漂亮的鸡毛摆成花朵一样的形状用线固定,插入鹅毛管,毽子就做好了。用它比赛谁踢的多,谁会“跳儿”、“连跳”、“挽儿”、双脚踢等,输了的一方要给对方“罚毽”,寒冷的冬夜,我和小伙伴在昏黄的路灯下会踢得汗流浃背,小脸通红。

和毽子相比,沙包的制作就简单得多。用碎花布剪成六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缝制成一个正方体,快完工时装入小麦粒,有人为了节约粮食装入沙粒,并因此而得名。我是不用沙粒的,因为缝制的针脚大的话会漏沙,也有人装玉米粒,那也不好,踢的时候砸脚,扔的时候还容易伤人,也有人做的极其精致,由于工艺复杂我就没有尝试,毕竟玩意就是玩的,太精美反而下不了脚,反成负累。


沙包的玩法大致三种:1:当毽子踢;2 :砸沙包;3:当”子儿“抓。当毽子踢适合年纪小的孩子玩,就是踢一下落在膝盖上,再落在脚面上算是一组动作,连续完成最多者获胜,中间沙包不能落地。砸沙包估计大家都玩过,现在的北方孩子冬季还玩。把所有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砸一组躲,被砸中的就下场,接到一次沙包则可以救回一个被罚下场的伙伴,最后全部被砸中就换班。大冬天可以把人热的满头大汗,绝对是取暖利器,靠着墙根挤暖和的游戏和它比都弱爆了。当子儿抓就是把沙包做的非常小,七个为一组,把其中六个撒在地上,一个扔向空中,在它落地之前把其余的一个一个捏起来,和抓子儿玩法有点相似。

瓦儿也是小时候时常玩的游戏,在平坦的空地上画上格子,找一片破瓦片儿就开始了,单腿离地,用地上的那只脚去踢地上的瓦儿,一次一格,不能压线,否则算输。依次升级,看谁先完成所有的格子。小伙伴经常会因此踢坏了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留下来的欢乐却是久久难以忘怀的。

“子儿”的材料分两种:碎砖头磨制而成的和破碗底砸制而成的,前者制作简单,材料易得,缺点是不结实容易损坏,后者材料不好找且有限,遇见了赶紧收藏起来,一个碗底儿也就是做三四个子儿的样子,先砸,后磨,因为上面有釉子,因此既漂亮又耐用。按数量分可以分两种:小盘子儿和大盘子儿。小盘一般是七个子儿,大盘就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小盘子儿大都做工讲究,也有人用六个子儿加一个小皮球或者乒乓球凑在一起玩儿的。至今我还记得冬天放学后不回家在冰凉的地下坐着抓子儿的情景,常常把手指头抓得流血,倒签刺生疼,还是乐此不疲!

小时候的我们是何等地开心快乐呀!

作 者 简 介

宋晓伟,笔名“清秋”,女,一个热爱文字的英语老师。二十三年前从豫东平原来到平顶山这个陌生的城市,既无亲朋又无好友,思乡情切之时经常用写实的手法记录儿时在故乡的快乐时光,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