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参悟崇圣寺/徐辉

 读在现场 2020-11-17

我算不上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我虔心向佛,觉得心中有佛的人,总会与佛结缘,受益终身。我曾阅读过一些佛学书籍,进出过湘北一些有名或无名的小寺院,也曾在浙江的雪窦寺短暂逗留,目睹过金光闪闪的弥勒佛,但像今天走近规模这般庞大的佛都,沐浴震颤心灵的佛光还是头一次。

电瓶车在进入云南大理崇圣寺的道路上缓慢前行,眼前不知何时就突然闪出三塔的身影,伴我们一路前行。白灰涂面,四面设龛的三塔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卓然挺秀,俊逸不凡。似乎得到了佛的指引,我一步一步沿着崇圣寺前的台阶拾级而上,一步一步走近佛都。我们聚集在寺庙的大门口,细心谛听美丽的白族金花给我们讲解佛的前世今生。金花口吐莲花、滔滔不绝,让我们听得入迷。沿着山门、护法殿一路入寺,我们先后与罗汉堂、千佛廓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等佛宇相遇。这些大大小小人罗汉、菩萨和佛祖,一如我们人类,面目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威仪却震慑人心,让我们的目光顿生景仰和崇敬。

一路上,美丽的白族金花讲了一大通关于人与佛的道理和崇圣寺的渊源,很多 我都没怎么细听,但她讲得很在理,让人有一种信服的感觉。特别是她那句“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的箴言,让我们记忆深刻。“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短短的八个字,掷地有声,道出了人生大义。人一旦生下来,就一天天在接近死亡,人活得越久,离死亡越近,明知出生了就要死云,为何还要生,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既然不太明白,那么就让我们好好珍惜眼前、把握现在,这样的人生或许才更有意义吧。我是个凡夫俗子,也不懂“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的真正内涵,但面对如此器宇轩昂的寺院,仰视气势磅礴的苍山,俯瞰依稀可见的洱海,心中仿佛就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掌控,一切烦恼和不快就在无知觉间抛到了九霄云外,心灵有如雨中芭蕉,被雨水洗涤得干干净净。一种轻松、舒畅的心情荡漾于心。

我非佛教徒,但我也曾接触过一些关于佛教的基本知识,粗略了解过一些佛学的经典,佛法乃人类大法,佛学乃人类大智慧。我知道,佛是来度人的,是无欲无求的。我也知道,佛是让人来向善的,是不需要回报的,并不一定就是用来敬香跪拜的。心不诚不向善,就算一千次敬香、一万次跪拜,佛也只是佛,走不进我们的心中。心中有佛又何须跪拜,我进佛院也一般的不轻易拜佛的,我以为,一个人若是常葆心灵的淳朴,坚守人性的善良,静以修身,洁以养性,生活岂能不美好,人生除了求有形之佛外,更应当求无形之佛!

其实,佛是神化的人,佛的世界也只是人性神化的世界。你看看,那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尊容,那一张张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面孔,那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表情,无不是人类表情的复制和衍生。无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阿罗汉、还是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甚至是一尊至高无上的佛祖,他们无一不是人的化身,最多改头换面一下而已。或许,佛是神化的人,人也是肉身的佛;也或许,人有佛的灵性,佛也有人的皮囊。这世界既是人的世界,也是佛的世界,人佛共存,而佛只不过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是人们祈求愿望实现的依托。

佛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佛的大爱。佛亦云:“四大皆空”。这是佛的顿悟。可能,在佛的面前,一切都是有爱的,一切也都是空的。我不知道佛说的空到底是什么,但世界从“空”中来,也必将向“空”中去,一切将归于尘土,归于沉寂。即使是佛也无法逃脱“空”的命运!

走入寺院,每每面对一尊佛像,我总会产生想起一个叫“镜像”的词语,总觉得佛就是自己的镜像,是梦想中另一个神化的、完美的自己。如此说来,我们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我能断定:佛的前世是人,今生是人,来世也必将还是人!佛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期盼,是灵魂的自我解放和生命的自我救赎!站在寺院最高处的观音殿向下望去,崇圣寺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心境变得豁达大度、通透无比,宛若变成了佛祖手中一尊镀上闪烁的金光的雕像,充满神性和禅意。风从苍山洱海间吹来,夹杂着花草的清香,让我的身心竟有些游离了,身处寺院,心却被佛带走了。佛经上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时的我,是离还是觉呢?

一路下山,我都在思考人与佛的前世和今年等问题。而电瓶车却不允许我思索,很快就将我们送到了名震天下的崇圣寺三塔前。三塔的确与别的寺塔太不相同了,别的都是金字塔形的下大上尖,层数为阳数,眼前这三座塔却是呈纺锤形的上下两头小,中部大,层数亦为阴数。立于三塔前远远打量寺院,一下子竟然怀疑三塔就是寺院这位高僧手中明晃晃的三把利剑,刺穿尘世间一切阴霾和黑暗,扫平人生中一切困苦和障碍,赶走心空里一切迷惑和失落,于是,世界回归和平和安逸,人生变得幸福和美满,心情走向崇高和柔软。

一道道灿烂的秋阳穿过云层,自天空倾泻而下,像天空中飞落九天的一道瀑布,像为高山挂出的一道窗帘,又像苍山神女头上的美丽纱巾。阳光照耀在寺院金色的琉璃片上,照射在形如利刃的塔身上,道道金光甚为闪亮、甚为刺眼。这道道佛光莫不就是佛祖洞开的法眼,神性的光辉照彻大地、打量世间众生万物,我走进佛光,面对寺院,面对面三塔,面对佛光,双手向伸展,接受佛的注视,沐浴佛的光芒,感觉自己身如莲花开放、心染佛性梵音,人生如此美好。

作 者 简 介

徐辉,笔名“文非”,网名巴陵笑笑生。男,湖南临湘人。今已在《黄河文学》《散文百家》《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读者》《湖南文学》等文学刊物,及《四川佛教》《寒山寺》《广济》等佛教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件。著有长篇小说《冷城》。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目录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福山堂的人文气象/蔡飞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一世夫妻三生情缘/张惠娴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父亲母亲的生基坟/李沁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