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片段》之三丨箩筐及扁担/王秦

 读在现场 2020-11-17

父亲的扁担,一肩挑起日月,一肩挑起雨雪冰霜;父亲的箩筐,一头驮着乡村的家、幼小的我,一头驮着农民的憨厚、淳朴。

我的童话,由箩筐开始。竹编的箩筐,一根根细软的新竹条,编织着父亲的梦想、希望,更编织着中年男人于生活中焕发出的乐观、积极的心态。

父亲从未叹过气,哪怕双抢时节逢上阴雨天气,他每天仍然哼着小调,只是去稻田的次数比平日多了一些。那些金灿灿的稻子好比他的亲娃儿,由播种、插秧、施肥、除虫到收获,都浸透着汗水,汗水流过脸庞,又增添一道岁月的年轮。

那是热火朝天的年代。那是感情真挚的年代。

每回谷粒归仓时,公粮必不可少。兄弟姊妹三个中,我最小,比我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免不了随父亲去大队送粮,一样大的扁担、箩筐压在两个小小少年的肩膀上,一走就是几十里,一天往返多趟,全靠一双肩膀。哥哥姐姐稍有怨言,父亲就会怒目而视,然后便是一大通的思想政治工作,讲得他们哑口无言。公粮要选新稻中最饱满的稻子,父亲在这事上从不马虎,拿风车选了又选,直到金灿灿的谷子如黄金一般耀眼时,才露出一贯憨厚的笑容。其实父亲具体也不太明白送粮的意义,只知道在城里干大事的人正在等着这一批粮食,这就是他的动力。我那时才四、五岁,挑不动箩筐,便用麻袋扛,往往走到半道就开始耍赖,苦着脸说自己腿疼。父亲奈何不了,笑着接过麻袋,将谷子倒进他的箩筐里,我即刻破涕为笑,乐颠颠地跟在他们身后。哭是我惯用的伎俩,到现在仍然是,只是长大后,不轻易用此道法宝了。

公粮送完,天已全黑,趁着父亲和粮站工人闲聊之际,我偷偷爬进父亲的箩筐,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隐约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和他弯腰捡石头的声音,为了平衡,他要在另一个箩筐里装进一些石头,好把我挑回家。

箩筐犹如母亲的子宫,孕育着我的梦,那么香甜,那么踏实,那么温暖。

智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村里有一个篾匠,姓名早已记不清楚,印象中长了双神奇的大手,原来还是青翠的大楠竹,不一会功夫就破成了一条条柔软的竹篾片,眼花缭乱之后,一对新的箩筐就整整齐齐摆在家门口。能工巧匠不假,他是如何做到驯服一堆桀骜线条的同时,又不伤自身毫发呢?这事至今令我惊叹。

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此话不假。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所以,我尊重每一个生命,一如尊重我的亲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是大写“人”字的坚实座基。

请不要忽视百姓的智慧及力量,真正的文化来自民间。乡间裁缝做的衣裤最结实,一条裤子,从姐姐穿到弟弟,再从弟弟穿到妹妹,线路依然结实。

乡间铁匠打制的菜刀最锋利,无论砍动物骨头、动物肉,还是切辣椒、干菜,没有一丝缺口。用钝了拿磨刀石一磨,又光亮如新。李铁匠八几年为家里打制的铁火钳及剪刀,如今还是运用灵活,并且从不生锈。

乡间泥瓦匠砌成的房子最坚固,老家的土砖房历经几十年风雨,还看不到一条裂缝,而且冬暖夏凉,通风及采光都非常合理。地面虽是水泥抹成,却平整得像踩在瓷砖上。

至于扁担,就更不用提了。一条普通的扁担不长不短、不宽不窄,无论挑多少斤重物,都能合适地贴在肩膀上,使负重人感觉不太劳累。

箩筐和扁担不仅挑金色稻谷,还挑地瓜、土豆、萝卜及煤,当然,还有更多。煤是个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家才使用。父母亲也只等到年前才挑回几筐煤炭,加上黄土和水,做成一块块的煤饼放在太阳下晒干后堆在屋檐下。八七年父亲恰逢四十岁生日,按照当地习俗,应该办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煤在这时就派上用场了,连烧几个小时不熄,火力大,干净,省事。通红的煤火照在父亲黑红的脸上,皱纹一道道绽开,像怒放的花朵。这是父亲最高兴的一天,哼着小调,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生活由此而发生变化。

劳动改变命运,勤劳的父亲挑着箩筐,挑着我们,走出了山村,也走出了四季。

箩筐就像魔法袋,收藏汗水,收藏幸福,还收藏父亲满满的爱。


作 者 简 介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