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来又闻蕺菜香/黎大杰

 读在现场 2020-11-17

妈是不会将折耳根叫成蕺菜的,而我会。

潜意识里,折耳根只代表一种草本植物,而蕺菜才是真正菜蔬。

“喏,这是我给弄的一盘你最喜欢的折耳根。”

午饭时,妈将一盘凉拌折耳根端上桌,对我念叨说。只见洁白的圆盘子让切成短节的折耳根码满了,从碎掉的折耳根叶面上还可看到些碧绿,叶背褚红,根茎白嫩,细滑,上面浇满红油辣子、黑酱油、白食盐等,看到这色香味俱全的一盘大菜,食欲一下子就提上来,夹一根入口,脆、腥、辣、香,拌一口饭,那味透彻心脾,呼啦啦,我吃欢了,至于满桌蒜头炒腊肉、辣香肠等均成摆设,几乎未动。

妈压根儿就不知道折耳根叫蕺菜,我不解释,不更正,因为即使说了,妈也不懂。

折耳根俗名多,有叫鱼腥草的,有叫狗贴耳的,更有文学意味的网友把折耳根叫朱碧莲的,我想这定是脱胎于别名猪鼻梁的谐音吧,如果不是网友引导,就是任随我想破脑袋也琢磨不出这样精致的名字来。是的,蕺菜就是开在盛大春天的一朵莲花。吃草也罢,吃花也罢,这些都是上不了大菜单的,而将折耳根唤做菜名的恐怕要追溯到南宋,一个叫王十朋的诗人写过一首《咏蕺》诗: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这蕺就是折耳根,想必越王是喜欢蕺菜的,那时他过着卧薪尝胆的苦日子,能吃到一盘蕺菜,那无异于佳肴珍馐,这是否寓示着越王将苦尽甘来呢?

人本都是一吃货,佐证之一便是,一些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纤巧女子时不时在微信圈或QQ空间晒一些野菜,并将野菜做成诱人菜团、馍馍,或油炸、清蒸、煮汤等,或与其他菜品混搭,那一个精,那一个香,那一个过瘾,直接惑乱了我们日常生活。

就如禁锢一冬的水田微微泛出春的波澜,一盘蕺菜,引出我们长长的乡愁。在春天踏青,其实就是去到空阔的田野乡愁一次,只是我们不知,这乡愁就躲在一片小小的蕺菜叶下面,暗暗散发出来,一直萦绕着我们。

春天野菜极多,荠菜、婆婆丁、苦菜、蕨菜等,而我独爱蕺菜。漫山遍坡都是踏春人,散得到处是,如刚刚冒出一点嫩芽的枯枝,经风一拂,颤颤的,似要破枝而出。田野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百花次弟开,桃红李白,梨花香,姹紫嫣红的。和风一吹,枯草低下身子,田埂露出褐色泥土。除却花的诱惑,越冬后的水田边一棵棵刚冒出的嫩嫩蕺菜才是我苦苦寻觅的春天。或许才发芽,蕺菜略带鹅黄的翠绿叶面叶尖张开,叶根卷起,犹如耳朵一样,似乎在倾听春的呢喃。四野里有一股好闻腥香味在弥漫,这是久违了的水的气味,这是久违了的泥土的呼吸,这是久违了的阳光的味道。再过一段时间,蕺菜正阳叶面会更加碧绿,是那种绿得让你闭眼的绿,其背面,颜色会逐渐深下去,深成暗红,一种青筋直冒的暗红。风一吹,暗红又会翻过来,碧绿里的暗红是一种让人惊叫和心跳的色彩。再过一段时间,蕺菜就开出白中带鹅黄的四瓣小花了,花蕊裸露,一层一层堆加,狗尾似的,迎风摇摆,发出一阵涮涮涮的声音。

最先知道折耳根,是我们被放敞羊的日子,田野里,我们到处乱跑,最终让我们安静下来的就是折耳根,循着那股味,我找到了它,我们用细嫩的小手拌开开裂的田埂,折耳根雪白肥嫩的身子露出来,茎节处挂着一篷一篷根须,扯出来在水田一荡,折耳根更显水灵了,那鱼腥味诱得人涎水长流,背过妈,我把蕺菜送入嘴,其味却并没想像中的美好,又涩又苦,泥沙满嘴,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样,欲呕不止。折耳根掺进稀饭,加少许盐,碗里漂浮着一丁点油星,那是我们在青黄不接的正二三月唯一能够享受到的既能果腹又有美味的佳肴了。后来,读师范时去一所镇小实习,与同学们提蓝拿竹撬相约到校外田野里挖了一袋折耳根,尔后找到食堂师傅,给拌了一盘折耳根,我们将馒头掰开,把折耳根夹在其中,油亮亮红油马上从馒头裂缝中流出来,那红,那白,那亮,那油,那味,至今都深深刻在脑海中。

后来,只要在菜市场上一看到有折耳根卖,我就会顺便买回来凉拌,但那味却不是当初的那味了,据了解,这些淡味的折耳根都是养殖的,水分太重,那有野生的好。再后来,我就不再购买市场上的折耳根了。一到春天,折耳根就会萌动着一股浓浓的幽香,从容,优雅,诗意,高洁,与春水一起律动,让我们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此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去野外,挖。

致此,我绝不是要在诸位面前故弄风雅,而我更愿意把折耳根叫蕺菜,因为这不是根,而是一盘菜,一味寄寓我们的绵长乡愁。

作 者 简 介

黎大杰,原名黎杰,男。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嘉陵作家协会主席,《凤垭山》文艺主编。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潮》《四川文学》《延河》《天津文学》《草原》《牡丹》《散文诗》、《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诗歌散文等数百篇作品。出版有诗集《阳光之上》《此情不关风月——黎杰诗歌精选》和散文集《给爱一点空间》《等爱的槐花》《此情不关风月——黎杰散文精选》五部,即将出版本版书旅游散文集《我想陪你看风景》。2016年共获全国各级诗歌散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二十五次。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