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树强丨凉粉

 读在现场 2020-11-17

凉粉在是我们豫西地区主要特色小吃之一,原料一般分别为绿豆和红薯。

绿豆做的凉粉颜色也比较特别,白里透着青色,如半透明的翡翠,质地细腻瓷实,手感弹性十足。根据个人喜好,食用方法有凉拌和热炒两种。凉拌,用一个挠子(音,能把凉粉挠出跟面条一样的工具)挠上多半碗,浇上提前必备用大蒜泥、醋、盐等等调好的汁液,再舀一汤勺子芝麻酱,加入适量的辣椒油或者干脆不放,搅拌均匀后,柔滑有弹性,如丝绸被风吹起,如润玉触摸舌尖,冰凉舒适,入口极佳,酸辣绿豆味十足充满了整个口腔,使人回味无穷。

热烙,把切成小薄片的凉粉放在一个大鏊里,鏊子一半放在炉子外边,一半坐在炉口上,热源温度由高往低成放射状发布在鏖子上。先把切好的凉粉放在温度最低处,来人吃饭时先用铲子尖挑一点油,抹在鏖子底上,再抓一点葱花,才根据用量多少把凉粉往下划拉,用碗扣着慢慢烙热烙干,最后再把蒜泥以及其他佐料放入搅拌均匀,这才大功告成,装碗上桌。再就(方言,吃的意思)一个石子馍,别提多舒服。

饥荒年代,只要是能送到嘴里的都想着法子变腾花样填饱肚子。红薯高产农作物,以红薯就作为主食来充饥,凉粉也就应运而生。红薯要经过打粉,漏粉,熬制等多重程序,才能成为舌尖上的美食。

打粉的主要是大个无法直接食用的红薯,先把洗净,然后放入打红薯机里打碎成泥,盛放在一个一个的桶里,再进行下一个步骤。

回家来先找个大缸,在缸的正上方支一个三脚架,绑一个钩子。在用一块布两根木条,做成一个大布兜子,用来过滤红薯泥。一切准备就绪,舀一瓢红薯泥放进布兜里,再放入清水,两只手抓着两根木条的两头开始晃摇,如此三四次以后就开始进行下一兜了。

红薯泥全部滤完后,需要在缸里静静的沉淀几天后,把上边的浆水舀出来保存,就留下了小半缸的红薯粉面了。用切面刀把缸里的粉挖出来,在进行晾晒,一直到都变成细粉了才能进行深加工了。

开始做凉粉的时候,按照水和面粉的合理比例放入锅中,加火烧开。刚刚开始冒泡就该用擀面杖进行搅拌了,一刻也不能停,直至颜色慢慢变深,最后的全部呈现出青褐色,红薯凉粉就算大功告成,只等凉透了就可以凉拌或热炒。

凉粉制作繁琐而独特,营养价值丰富,为男女老少所喜爱。外地工作的豫西人,时常会思念家乡的凉粉,把凉粉空运到上海,他们会说,凉粉味道不地道。逢年过节回来,都会痛痛快快吃上一碗凉粉,品一品家乡的味道。两位老战友,归来时,惦念已久的凉粉,终于可以在舌尖上细细品味了。那鏊子上嗞嗞作响的,不光是烙炒着凉粉,而是异乡的孤寂煎熬着游子的心,凉粉的家乡的味道,牵动着游子思乡的魂。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