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翠婷丨索“陪”的妈妈,成长的伙伴

 读在现场 2020-11-17

“走,跟我们一块儿出去转转。”晚饭后,要去散步的爸爸准备“捎”上儿子。

“不。”儿子果断拒绝。

“儿子,陪我们出去走走吧?你可好久没陪我们出去转了。”妈妈向儿子发出邀请。

“好。”儿子答应得很干脆,却坐在书桌旁没动,手里拿着正在充电的手机。

妈妈走过去,儿子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你的手机没充电。”

妈妈的手机下午放在儿子的书桌后面充电,当时他不在家。妈妈做饭前,他回来了,开始写作业。等妈妈把饭做好叫他吃饭时,他说:“我把作业写完再吃。”

爸爸哂笑一声:“写作业?刚才还在玩手机。”

“我玩手机了?你……算了,不想说了。”儿子明显地生气了。

“你妈喊你吃饭。”等了一会儿不见儿子出来,妈妈冲着他的方向喊。

“我写完再吃。”儿子固执地回答。

“他刚才还拿着手机。你进来的时候他才开始翻书。”爸爸悄声告状。

“请你尊重你妈的劳动。”妈妈给爸爸使个眼色,继续拉长了声音冲儿子喊话。

“快好了,就剩三道题。”儿子终于给了妈妈面子。

吃完饭,妈妈去洗了碗筷。从始至终,都没有提起玩手机的事。

但儿子似乎有话要说。顺着儿子的示意,妈妈突然记起自己充电时只把充电器插到手机上了,却没将充电器接通电源。

“我是要用手机查一个单词才发现的。”儿子接着说。

“所以你刚才确实拿着手机对吧?”妈妈已经明白儿子想要解释什么。

“嗯。”

“那,爸爸说的也不算错,对不对?”

“也是哦。”儿子的语气多少还是有点委屈。

“所以说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很多事不都是这样?”妈妈拍拍儿子拿着手机的手,“手机继续充电,你陪我们出去玩。”

妈妈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对和自己等高的儿子说:“我带你去看球赛。”儿子一口回绝:“不用。”父亲改口说:“陪我去看球赛好吗?”儿子同意了父亲的请求。

从那位父亲的身上,妈妈学会了索“陪”。

儿子看电视久了,妈妈说:“儿子,陪妈妈去买水果吧?”儿子玩电脑,妈妈提议:“儿子,陪妈妈打会儿羽毛球吧?”儿子玩手机,妈妈请战:“儿子,陪妈妈下一盘象棋吧?”儿子的这个年龄对自然景观不太感兴趣,妈妈却打定主意要“熏熏”儿子:“陪妈妈去爬山吧?”妈妈索“陪”,身为男子汉的儿子自然义不容辞。所以,妈妈的“诡计”一般都能得逞。

有时候,他实在很“忙”,会说:“妈妈,咱们快点哈。”或者“我下次再陪你去,一定。”这时候,妈妈就很“善解人意”地表示理解、接受和等待。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因为陪伴可以只是一个安静的存在,少了指手画脚的干涉和越俎代庖的包办。陪伴是一种降低的姿态、放慢的速度,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陪伴是相互的,它不同于其他的字眼。

陪着儿子的妈妈是儿子的支持者;带着儿子的妈妈是儿子的保护伞。陪着妈妈的儿子是男子汉,是妈妈的小帮手、保护神;跟着妈妈的儿子是长不大的小男孩。

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永远是个小跟班,妈妈要做儿子成长的伙伴:分享他的快乐,共担他的烦恼,一起跋山涉水,一起读书休闲。

有一次,妈妈和儿子在河边散步,儿子随意捡起一些石子扔向河里。妈妈看着齐肩高的儿子说:“这样的时光没有多少喽,你长大了就要离开妈妈啦。”儿子搂住妈妈的胳膊:“那我这几年好好陪你。”妈妈心里想的是:“只要你肯陪,我就能把你带到我想让你去的地方。也许,妈妈的能力只够带你到路口,但妈妈愿意尽全力让你知道这些路口在哪里,然后,看着你走向远方去。”

儿子陪着爸爸妈妈又一次来到了河边。河里刚刚发过大水,河水顺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蜿蜒而下,倒映着岸边的山影树木和天际的晚霞,像一幅流动的画。水边的沙滩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平铺在河床里,与流水平分了秋色。太阳已经收起了它炽热的白光,傍晚的大河成了天然的水上乐园。许多人饭后来到了这里,有的游泳,有的坐在沙滩上聊天。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他们一会儿跑进水里一会儿又奔上沙滩,嬉闹的声音像那溅起的水花四散开来,又落回水里,与流水声交汇在一起,回荡着,绵延着,流向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作 者 简 介

刘翠婷,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中心学校英语教师个人签名: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