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首个PD1联合抗血管治疗NSCLC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公布!后线有效率31.9%!

 找药宝典 2020-11-17

进入到免疫时代以来,尽管PD-1单一疗法表现出一定的治疗疗效,但无法满足泛癌种使用、高疗效等肿瘤治疗需求。多药联合治疗仍然是大趋势。而这其中,一类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阿帕替尼、安罗替尼、恩度等)具有调节肿瘤组织微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和疗效的效果,而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的绝佳搭档。不只是IMPOWER150研究的靶化免联合,以及国内的靶免联合,都创造了不错的佳绩。但是临床研究始终不是真实世界,为了探索真实临床的免疫联合抗血管药物对于肺癌患者的疗效,由我国肿瘤专家焦顺昌教授团队开展了首个PD1联合抗血管治疗NSCLC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近日正式发布。让我们直面现实数据。

研究介绍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研究纳入了在解放军医院接收的69例肺癌患者。患者有明确的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为NSCLC,排除有自身免疫病史的患者,以及需要服用10mg/d以上剂量的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

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28%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腺癌55例(80%),鳞状细胞癌13例(19%)和腺鳞癌1例1%;65%诊断时KPS得分≥90。既往治疗线数:24.6%的患者一线、23.2%的患者二线、17.4%的患者三线、34.8%患者≥4线。30例(43.5%)患者接受的是PD1联合抗血管药物的治疗,39例(56.5%)患者接受的是PD1+化疗+抗血管的治疗。抗血管治疗的药物选择上,65.2%只选择了贝伐单抗,14.5%只选择了阿帕替尼、7.2%只选择了安罗替尼、5.8%选择了恩度、5.8%选择使用过贝伐单抗和安罗替尼、1.5%的患者选择使用过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

从PDL1表达上,17.4%PDL1表达≥50%,15.9% PDL1表达1-49%、11.6%患者PDL1<1%,剩余的55.1%的患者PDL1表达未知。此次治疗纳入了EGFR突变患者(23.2%)。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表1.患者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


1.中位随访12.4个月(5.63–39.47),有20例患者死亡,其中18例患者死亡时

仍处于疾病无进展阶段。中位PFS为8.37个月(95%CI:6.5-10.0个月),中位OS未达到(图1)。

图1.患者PFS和OS

2.有效率上,69例接受抗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NSCLC患者中,PR 22例,SD 40例,仅7例患者表现出疾病进展,表现出稳定的疾病。 疾病缓解率(ORR)为31.9%,疾病控制率(DCR)为89.9%。

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1)接受PD-1联合抗血管治疗,鳞癌和腺癌的有效率相近,分别为38.5%:30.9%,身体状态好的患者疗效更佳,35.6%:25.0%;

(2)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线接受治疗患者与二线及以上治疗患者的ORR分别为58.8%(95%CI:32.7–84.9%)和23.1%(95%CI:11.2–34.9%),P = 0.006。mPFS分别为13.1m(95%CI:9.0–17.2个月)和6.0m(95%CI:3.1–9.0个月),但是P = 0.155,无统计学意义。

然后,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一线疗法与其他疗法,结果如下:
一线vs二线(13.1 vs 8.2个月,95%CI:3.9–12.5个月,P =0 .304),
一线vs三线(13.1 vs 9.8个月,CI为95%:8.5–11.1个月,P = 0.497);
一线vs三线以上(13.1 vs 5.9)月,95%CI:4.6–7.2个月,P = 0.075)。

mPFS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因为接受一线治疗的17位患者中有7位没有

达到了PFS。具体结论还需要随着后续进一步发掘和完善。

表2.亚组分析结果

(3)EGFR突变患者有效率更低,相比无突变患者,18.8%:34.9%;中位PFS时间也更低,5.4月:10.5月,P = 0.006。

进一步分析,研究者将EGFR突变患者分为几类分为敏感突变(n=11)和非敏感突变(n=5)。敏感突变与非敏感突变组mPFS分别为5.9m(95%CI:4.8-7.0)h和3.5m(95%CI:1.0–6.0m),P =0 .066)。但是,样本太少可能会对统计分析产生影响,研究者表示将继续收集样本并将随访时间延长至获得更可靠的结果。确定可能从中受益更大的患者。

图2.亚组分析结果

(4)用短期疗效定义CR或PR,有应答者PFS延长明显,为12.0个月(95%CI:9.5–14.6个月),无应答者为6.1m(95%CI:5.0-7.1m),P =0 .036。提示使用免疫初始疗效好的患者,无进展时间维持越久。

(5)由于免疫疗法的具有周期性,研究者还分析了患者的治疗结果与累积治疗周期之间的关系。接受六次以上累积治疗周期及六次及以下的患者mPFS分别为(11.0m,95%CI:8.3–13.8vs 6.0m,95%CI:4.4-7.6,P =0 .008)和更高的ORR(52.2%,95%CI:30.1–74.3%vs21.7%,95%CI:9.4–34.1%,P = .011)。

4.安全性:如图3所示,62%的患者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AEs),其中,63.8%的患者为1-2级不良反应,仅2例(2.9%)发生3级不良反应,没有4或5级不良反应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疲劳14(20.3%),食欲不佳6(8.7%)和恶心5(7.2%),

对治疗进度影响不大。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3级肺炎和腹泻,通过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愈。两名患者出现高血压,两名患者出现蛋白尿,这可能与使用抗血管生成剂有关。仅有3(4.3%)位患者出现治疗相关AE导致的治疗中断,表明在现实世界中,抗PD-1结合抗血管生成疗法耐受性良好。

图3.患者不良反应

随 访


患者从诊断到开始使用PD-1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间隔时间从0.1-79.9个月不等。由于初始诊断与联合疗法的启动范围很大,研究者在六个月的分界线上将患者分为两组。

在6个月内开始联合治疗的患者相比其他患者,ORR更高,分别为(59.1%,95%CI:36.8–81.4%和19.1%,95%CI:7.5–30.8%,P = .001)。这表明患者早期采用联合治疗可能效果会更好。随访完成时,49名患者还活着。后续图(图3)显示了PD-1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治疗分布以及每个患者的后续生存时间。

图3.患者随访后续图

总 结


这是全球首个PD1联合抗血管治疗NSCLC真实世界研究,全人群ORR为31.9%,一线治疗患者ORR为58.8%,接受六次以上累积治疗周期ORR为52.2%,6个月内开始联合治疗的患者ORR为59.1%;全人群中位PFS为8.37个月,无EGFR突变患者mPFS为10.5个月。真实世界研究的高效与安全,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方案选择,同时,EGFR突变、一线用药、诊断6个月内开始联合治疗、接受六次以上累积治疗周期人群显示出更高的ORR,这为筛选临床获益人群、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NSCLC潜在治疗方法,已经开展了不少临床实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简单回顾:

1.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ORR和DCR分别为76.55和100%;

该研究是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性、单臂II期临床研究。主要纳入未经系统治疗的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IIIB-IV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卡瑞利珠单抗200mg IV Q2W+阿帕替尼250mg po qd的联合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17例可评价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76.5%和100%。13例患者达到PR,4例患者达到SD。主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有高血压,皮疹,手足皮肤反应综合征。3级及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间质性肺炎,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症,RCEEP和氨基转移酶升高。

2. PD1+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NSCLC,ORR达72.7%,DCR高达100%

这是一项IB期临床研究,入组了22例患者为EGFR/ALK/ROS1阴性,未经治疗的IIIB-IV期NSCLC患者。给药方案为信迪利单抗200mg,q3W+安罗替尼12mg/d,连续2周,休息1周。

研究结果

16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疾病稳定(SD),ORR为72.7%,DCR高达100%。对患者应答时间进行分析显示,62.5%患者在首次肿瘤评估已出现应答,81.8%患者在数据截止时间仍接受治疗。至数据截止时间时,6个月的PFS率高达93.8%。研究中共6例患者(27.3%)出现大于等于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为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皮疹,免疫相关肺炎,蛋白尿和心包积液。

3.四药联合T药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ORR为63.5%。

在IMpower 150研究中,采用T药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ABCP组)对比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BCP组),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果显示:在无基因突变的患者群中,ABCP组的 PFS显著长于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BCP组),中位PFS分别为8.3 vs 6.8个月(HR=0.62,95%CI:0.52-0.74;P<0.001);ABCP组的OS显著长于BCP组,中位OS分别为19.2 vs 14.7个月(HR=0.78,95%CI:0.64-0.96;P=0.02)。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方面,ABCP组均优于BCP组(ORR:63.5% vs 48.0%;DoR:9.0 vs 5.7个月)。

总之,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研究,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肿瘤治疗日趋精准化、综合化,相信未来,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会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本文版权归找药宝典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转载需获得找药宝典授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找药宝典”。

文章转载、媒体合作请联系小编:p881288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