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潜规则:临床医生不看影像报告?影像医生有话说!

 医看Yikan 2020-11-17

医院里流行一个不成文的传说:一流医生看片子,二流医生看片子再看报告,三流医生看报告。

这句话反映出的情况很现实:有很大一部分临床医生自认为自己只看片子不看报告就可以了;

这句话反映的情况也很残酷:明明影像科正儿八经地读了5+年书,明明临床医生学的的病理生理我们要学,临床医生不学的我们也要学。但在医院,我们影像医生还是被当作拍片子的。

有的人说了

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阅片能力可不比你们影像医生差!

放射科毕竟只是辅助科室,是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的。对于影像科来说,很多时候写出一份报告,工作就算完成了,而我们临床医生还要斟酌、为病人拿出治病方案。我们是在手术台上一台一台手术做下来的人,我们是实实在在为病人查体化验、开药治病的人,阅片水平高不是正常的吗?

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这无可否认,但过度盲目自信导致误诊漏诊的也不在少数。影像医生的作用不是体现于提供参考意见,而是为大多数临床医生提供影像学方面的保障。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临床注重的是实用性,真正专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是影像医生,读片水平极高的临床医生本来就是少数,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放射科室,机器拍完片子直接给临床医生诊断,这样的诊断结果保险吗?

再说一个其他医生的真实经历:

神经内科门诊一头晕病人行头部磁共振检查,回报:1. 头部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2. NPC。神经内科医生看了片子,回复病人没问题。病人辗转到本省另一家同级别省部级医院,很不幸,主任仍然没有看报告,阅片后回复病人没问题。病人无奈就近住到医院神经内科,恰巧收住在我一同学手里,她之前实习对母校影像科比较肯定,所以留了心百度了NPC…随后请耳鼻喉科会诊确诊并行PET检查发现脑膜、淋巴结多处转移可疑。

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所发现的病变并不属于相关科室,但是影像科报告不受重视可见一斑。

其实单从读片水平来看,影像专科专家≥临床专科专家>少数临床医生>大多数影像医生>大多数临床医生。更何况等级审核制度和专家会诊更是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影响。

但「临床医生只看片子不看报告」从另一角度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疾病的影像诊断和病人的病史、查体、临床化验结果等是分不开的。这些重要信息本应该反映在申请单上,但由于信息不对等,临床医生了解的病人情况到放射医生这几乎是0。

面对同样一张片子,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像开卷考试,对于咱们影像医生来说,却是闭卷考试。

对于这种「潜规则」,同行们,你们有遇到过吗?

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