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448 《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匡燮散文选》

 小一大书悦读会 2020-11-18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728天

#早读#448  2017年4月25日 周二

一、图书简介

本书通过唐诗解读大唐长安的人情风物。书分两部分,上半部《唐诗里的长安风情》每篇一首主题诗,围绕诗的背景说事谈情,道出诗中或悲或喜,或曲折或婉转的长安旧事;下半部《长安本事诗品读》每篇题目即为主题,然后一个个故事牵引出首首诗句。

二、作者简介

匡燮,河南洛阳人。1942年出生于邙山深处一个叫西小梵的东沟村,1966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后辍笔。中年重拾旧业,专事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菩提树下》等数部。有多篇散文被选本编入,亦在央视播出,并多次获得大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三、精彩摘录

1.“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连月来的绩麻织布,连日来的披月捣衣,一切一切的辛劳全都化作了此时此刻的精心蜜意。长安的冬夜,寒气侵骨,风霜如刀,直冻得她们的双手无法穿针引线,也无法把持剪刀,可是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路途遥远,关山万重,紧赶慢赶,可是什么时候才能送到丈夫的身边呢?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主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好不尽情快意,倔强骨梗,雄浑而苍凉。也许他那首正在酝酿中的诗便立时有了结构和题旨,激情也便一时间飞扬起来,觉得这时的他不再是逐臣和迁客,而是回归了纯然的一位诗人,仿佛他朝廷上的遭贬,路途上的郁结,就为着要写给韩湘《左谴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这首诗,便再也不需要练字煅句的推敲,也不再以往的古奥和奇崛,只一任原本的尽情流泻也便够了。

3.戎昱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既有“一诺从来许杀身”的侠气,又有对一般落难女子那种“莫向阳台梦使君”的体贴和温情,不像别人那样一味地放荡和风流。《唐才子传》上还说他是“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这样的作为行事肯定要被士林赞许的,那么,用以显示他性格和心性的传闻逸事,也许便多起来了?只如此,诗人戎昱方才配得写出前文中那首直言不讳指斥政弊的《咏史》诗,给皇帝以及大臣们一点面子也不留。“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欲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四、悦读者荐

若以近来的阅读风格,绿色图书不会选散文,尤其是以诗抒情的散文。情绪太饱满的散文往往给人郁肠百结、世人皆乐独我愁,“无病呻吟”的小文艺之感,但匡燮的散文却把唐诗解读得情真意切,酣畅快意,对诗人个人化情感的解意和背景故事的阐释亦无小家之气。

阅读机缘起于顾老师的赠书,及在顾老师带动和鼓励下成立的文而已志愿者录音小组。精炼的文章适合朗读,诗歌更是。录音前的通读并未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即便阅读期间还实地去了现代化的“大唐长安”。可惜如今的西安除了古老的城墙、博物馆里的碑林、历经风霜仍巍然屹立的小雁塔和几经修缮的钟鼓楼,已无大唐风韵,俨然是别无二致的现代化都市。但当置身录音的环境,逐字逐句反复朗读时,竟嗅出丝丝的大唐气息,读出了感觉,品出了味道,尽管录音条件简单到只一方隔离的空间、一条耳机线和一个录音软件。

首篇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冬歌》即被感动,两首短诗,五页半的解读,当时当情、诗人的感悟、诗中人物的心绪,描摹得生动真切,将唐长安的场景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并使之不自觉将心思带入其中。木心说,唐诗是自然的。因唐诗中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不是情绪的直接宣泄,而是以景叙事,以物叙事,以事达情,再经匡燮的还原解读,自然流至读者内心;并在读者与唐诗间建立了直达的桥梁,形成“我懂唐诗,唐诗知我”的意境,虽相隔千年,但情意相通。恰如王仲生所评,“把读者从欲望的重重包围中引领出来,走向心灵的自我独白”。

悦读者们,周二绿色兴趣日快乐!

作者&编辑:乐白,五色先锋队白色带盐。

【栏目名称】早读

【栏目缘由】一日之计在于寅,一生之计在于勤。

【栏目内容】早读者联盟的悦读者每天早上与大家分享一本好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