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枇杷泛黄时

 淮阴语文 2020-11-18

    

又到枇杷泛黄时

                      王永波

我住的虽然是个安置小区,但自我感觉非常惬意。因为楼下有我开垦的小花园,那可是一个色彩缤纷和芬香四溢的世界:绚丽的月季花、多姿的金银花……应有尽有。花椒树、枣树、石榴树也矗立其中。但是我情有独钟的还是挺拔在小花园中间的那棵枇杷树。

小区中有多家都种植着枇杷树,但成熟的时间不一。如今正是“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的季节。今天回家,看到满树金黄的枇杷果,在阳光照耀、绿树掩映下,晶莹饱满,我真有心旷神怡和垂涎欲滴之感。枇杷果,古名芦橘,又名芦枝、蜜丸等,有“初夏鲜果第一枝”、“果中之王”等美誉。它产于中国,源于天上。人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宫中王母娘娘的幺女,因其喜欢枇杷,常吃枇杷,长如出水奇葩。为了让天下人也能尝到枇杷的美味,她瞒着王母娘娘从天宫将枇杷果带到人间,王母娘娘知道后,关了她禁闭。人们感谢她、怀念她,还送她一个雅称——“枇杷仙子”。

提到枇杷果,我觉得,更应该说说与众不同的枇杷树。它四季常青,秋天出蕾,冬季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古人说它吸收了“四时之气”,不是没有道理的。站在楼上俯视我家的那棵枇杷树,活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凑近细看,长而宽大的叶子边沿上有锯齿状的刺,背面有黄色的绒毛。叶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一根粗粗的叶脉贯穿整个叶面,将一片叶子分成了两半,然后沿着这条主叶脉又延生许多条小叶脉。这些小叶脉十分对称地向叶面输送着营养。

冬天,花园里花椒树、枣树、石榴树早已脱去了秋装,光秃秃的枝丫在凛冽的寒风中不停地摆动,发出的凄惨响声。我想,那是它们在颤抖,在呻吟,在诅咒老天爷的不公。只有枇杷不为寒霜折腰,不向朔风低头,反而以胜利者的姿态长出了新的苍翠枝叶,悄然绽放白色五瓣的小花朵。枇杷“多子多福”,它开多少花,就结多少果。那花并非唐朝岑参描绘的“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景致,而是唐朝羊士谔笔下的“袅袅碧海风,蒙蒙绿枝雪”实景。因为那些小花儿实在太不起眼了,害羞似地藏在绿叶丛中,唯有暗香袭来。我喜欢独自站在枇杷树下享受那清淡典雅、沁人肺腑的花香。靠近一闻,花香能把你带入仙境,忘掉人间的烦忧。枇杷花在腊月开得最盛,这时,你会深切感觉到明代高启“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和白居易的“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意境。是呀,枇杷花很小,它与娇艳华贵、馥郁清高等赞语无缘,只是默默地为结出理想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花瓣从开花到萎谢的过程中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落下和泥土融为一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枇杷花落下后并没有放弃花的使命,它融入泥土给后代作养料。由此,我想,普天下的人父人母不就像一朵朵枇杷花吗?

春天来了,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都已开满了香味四溢,姹紫嫣红的小花,而枇杷树却与世无争,不动声色地将绿珠般的果实挂满枝上。这些拇指般大小的果子三五成群夹杂在绿叶丛中,像一个个娇艳羞涩的小姑娘。春雨能让它的果实更肥大,春风能逐渐吹黄它的笑脸。但这时的枇杷果是不能吃的。这时的枇杷,只是用它浓烈的酸涩向世人展现着无畏无惧的冒险精神。

唐朝诗人柳宗元诗云:“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初夏,枇杷次第而熟。在阳光的照耀下,看到黄澄澄、金灿灿的枇杷果,外包一圈白绒毛,我情不自禁地摸去,软软的、细细的,活像一个个娃娃的可爱笑脸。“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是呀,今天傍晚,我刚摘下第一个枇杷果,就迫不及待地剥开它的“外衣”,忍不住咬一口,只见汁水横溢,香味便溢满了嘴。再咬下去,就看见几颗咖啡色的核,每颗核之间都有一层透明的膜状物质阻隔开来,就像一扇扇透明的门。听说如果把这些核种在土里,第二年夏天又会长出新的枇杷树来。

枇杷虽然好吃,但不好保存。树上成熟的枇杷果,必须用塑料袋套上,否则,水分蒸发,果子萎缩,甚至干枯。他们就像一个个孩子,一定要小心呵护才能健康长大。

秋天,枇杷的枝叶长得更加茂密,深绿色的树叶一片挨着一片。每个长满叶子的枝头都长出一个又一个小花蕾,紧紧地挨在一起,多像和睦相处的一家人呀。俗话说,秋风扫落叶。而枇杷树落叶不在秋季,它是发生在叶子新老交替的每年春夏两季里,它是“渐进”式的,每年新叶长起来的时候,它就要落去早几年长出的老叶子。深秋,那些橘子树、桃树等果树已被寒霜剥去了华丽的外衣,枯瘦的枝干在风霜中不停地打着寒战,实在可怜。而枇杷树不畏寒霜,傲然挺立,还傲然绽开了一朵朵小花,等待冬天竞相开放,大展宏图。那白中夹黄的花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总会招来了勤劳的蜜蜂采花酿蜜,给秋天带来了春的色彩。

枇杷树一直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一直在默默地忙碌着、奋斗着。我爱枇杷树,爱它与世无争、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简介:王永波,热爱空竹艺术,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等近600余篇。个人事迹曾在《跨世纪名人怀历》《课程教育研究》《读写算》扉页中登载,面向全国发行。疫情期间,《人民作家》《首都文学》《课外课内》《中国爱情广播电台》等近20家文学刊物及平台发文。作品集有《轨迹》《痕迹》《足迹》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