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营老南大桥

 淮阴语文 2020-11-18

     

王营老南大桥


□戴官宝

 在淮阴区和清江浦区之间,有一条界河,有人习惯叫她“废黄河”,而更多人叫她“古淮河”,其实叫“古淮河”是准确的。在这条古淮河上,解放前后淮阴地区广大人民就是靠着淮阴区王营镇南圩门外的这一座木桥维系着两岸交通,人们习惯称它为“南大桥”。

 南大桥原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修建的,宽约八米,长一百六十多米,靠着十六排纤细的水泥柱组成的桁架,支撑着木质桥面。那木桥面两侧是用木板横着铺的,行人就走在这两边的人行道上。为防止桥面积水,损坏桥面木板,在桥面横向木板之间留有三公分宽缝隙,便于排除积水。站在桥面向下望去,能看到从西向东汹涌流淌的河水。桥面中间有两道约两尺宽的稍微凸起的车轮道,纵向铺着两排厚木板,大型车辆可以通行。而当时所谓的大型车辆,就是牛车、马车、手推独轮车。偶尔也会看到有机动车从桥上经过,由于桥面很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汽车过桥时慢吞吞的。行人看到对面有汽车,主动让一让就行。解放前的机动车,都是国民党或日本鬼子的军车,共产党和老百姓是没有机动车的。直到1948年,淮阴城二次解放时,我们淮阴地区十三个县市(包括现在的宿迁市全市和灌南县灌云县)一共才有三辆车:一辆美式吉普、一辆前苏联“嘎斯”、一辆美国“道奇”。

 南大桥一生命运多舛,曾经多次遭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大的灾难还有两次:一次是1948年,淮阴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准备南逃,为了阻止解放军进攻速度,竟丧心病狂放火烧了南大桥,幸亏王营的老百姓和及时赶到的解放军先头部队奋力救火,终于保住了大桥大部分桥面。第二次是1954年在几场大洪水反复冲刷下,大桥北桥头及护坡垮塌一大半,第二个桥柱下沉达50多厘米,桥面也跟着下沉成凹形,影响着大桥的安危,行人和车辆不能通行。据我79岁的战友徐保华和我85岁的姐姐戴玉兰回忆,他们清楚的记得,是当时的王营镇人民政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从桥面向下抛石块,王营镇的镇长储开华身先士卒,连续三天带头抛石块。后来又从外地运来很多大石块,抛向二号桥柱,才得以保住大洪水中岌岌可危的王营南大桥。洪水过后,为保住大桥安全,政府又组织有关部门,用大船从盱眙运来很多大石块(因当时淮河上没有闸坝,大船得以从盱眙一直开到南大桥),并对大桥北桥头及护坡进行了修整,将二号桥柱加高50多厘米,重新铺平了桥面,从而确保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

 王营南大桥现在看上去很小,在当时却是我们大淮安数一数二的大桥,也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锁钥。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205国道经过南大桥,由新沂—淮阴—南京—芜湖,一路都走205国道。到淮阴过废黄河,只有跨这座南大桥,若有意外,南北交通干线就中断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苍老、狭窄的南大桥已不能适应目前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的需要,1958年,在老南大桥的西边,新建的南大桥应运而生,由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大桥时建时停,直到1961年才正式建成通车。这是一座全钢筋混凝土大桥,新南大桥建成后,老南大桥顺理成章的退休了。新南大桥经过多次改建拓宽,如今已成为双向八车道的现代化大桥,大桥名称也改为淮海北路古淮河大桥。



古淮河也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2009年9月,经过筹划与争取,国家测绘局批准同意淮安市政府在淮安市区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标志园的核心建筑就是利用老南大桥废弃的水泥桥墩(命名为“红桥”),在河道中心线位置建设一个微缩地球,与“红桥”景观相结合,在河道中间分南北两半球,北侧渐变冷色调,南侧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现在这里既是一处游览公园,又是一处具科普意义的园地,每年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参观。老南大桥从此又迎来了她的“第二春”。

























(作者简介:戴官宝,58年参加工作,62年入伍,67年出国作战,69年退役到地方,在公安局工作两年,转到公路管理处直属公路站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写点东西,乐一乐,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