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原汤化原食”,炒焦的食物为何能助脾胃?

 为什么73 2020-11-18

今天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原汤化原食”,所以民间有“原汤化原食”之说。例如饺子吃多了,可能会腹胀,喝半碗饺子汤就没有这个弊端了。不信大家可以吃同样的量,分别试两次。可是大家知道是什么原来吗?我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

为什么这么不起眼的饺子汤能受到大家如此喜爱呢?也就是说在煮一些淀粉类食物时,部分淀粉会溶解到水中,使得汤就会略微的感觉黏稠,喝这种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就相当于面食的解药,可以帮助减少积食,有助于消化。如果不喝汤的话,消化过程就会特别的缓慢!像消食的神曲、麦芽都是我们的主食制成。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你吃什么东西积食伤着了,即以原来所吃的食物,烧存性,大约15到30克,研末服下就好了。这个道理似乎不好让人想得明白。

明代虞抟(花溪老人)在他的《医学正传》中,有一首很特别的方子叫“溯源散”,他还注明这个方子是“祖传方”。他指出:溯源散的疗效,不仅是消化积食,而且对伤食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复”而潮热不已也有效。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方是什么,而“溯源散”只有方名,却没有固定的某种药物,也就是前面说的把原食之物烧存性,研末服下后,“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清代大文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记载了这样的方法。他说他起初并不相信,“然亦往往验”,也就是说,用了之后确定是有效的。

他反复推测其中的道理,久而悟及:“食而不化者,皆油腻凝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炭浣垢(洗去衣服上的油垢)”纪公博学多思之士,说的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伤胃之物,不一定都是油腻之品,那又该怎么解释呢?

烧存性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解释一下
就是把原来的食物或药物在锅内炒焦成黑碳灰,烧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表面部分炭化,里层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即还存物之本性。
例如,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一:“……《衍义》曰:‘紫贝,大二三寸,背上深紫有点,但黑。’《本经》以此烧存性,入点眼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荔枝:“……三、呃逆不止。用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研为末,开水调下,即止
把食物炒焦了就能帮助化食?没错,大家知道焦三仙是化食的吧,山楂、神曲、麦芽炒到焦黑后化食之力很强。
焦山楂化解脂肪类积食,焦麦芽化淀粉类积食,焦神曲化矿物类、贝类积食。所以三味合用,基本都能解决肠胃的积滞。
至于其它烧存性的药物就是更个性化的治疗了。这些药经过火的碳化,有极强的吸湿与吸附能力,还有火的能量,火能生土,土性得助。
这种解释是否合理,请读者朋友们发表高见。
如果解释不清,那么,就让我们珍惜这些前人的经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