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专栏】牡蛎,上海人叫做“蛎房”

 午后骄阳 2020-11-19

前不久推送的蛎壳窗 亮汪汪 遮风遮雨又遮阳一文,提到以前的“蛎壳窗”是用蛎壳代替玻璃做的窗。现在我来讲讲“蛎”的故事。“蛎”在我的老家闽南念如“dia”,广东一带称之为“蚝”,澳门有一条“濠江”,原来叫做“蚝江”,据说那里多蚝而得名。山东以北的沿海称之为“海蛎子”。上海和江南一带称之为“蛎房”,据说,蛎和许多贝壳类动物一样,有很大的壳,犹如它蜗居的房子,就被叫做“蛎房”。不过,江浙沿海出产的牡蛎肉小壳大,商贩不会把牡蛎连壳运抵上海或其他城镇,所以以前上海的小菜场不卖带壳的“蛎房”,人们看得到是蛎房的“死腔”,偏黑色的墨绿色、黏黏稠稠的浆糊状,样子有一点“腻心八勒”,于是,往往被许多人讹为“蛎黄”。蛎房的样子不好看,可是味道好极了。


蛎房规范的名称叫做“牡蛎”。“牡”本义是公牛,泛指公的、雄性的;“牝”本义是母牛,泛指母的、雌性的。牡蛎是海洋生双壳软体动物,壳厚而坚实,左右两壳不等,左壳大而凹,右壳小而平滑。中国古代的道家以为牡蛎牝牡(雌雄)异体,壳纹左旋是雌性,叫“牝蛎”,壳纹右旋是雄性,是“牡蛎”,人类社会以雄性为主流,于是,无论雌雄,一律称之为“牡蛎”。但是,许多人不信道家的邪,认为此是道家的信口雌黄、胡说八道,驳斥道:“牡丹”是名贵的花种,也没听说过有“牝丹”。此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现代科学解释:牡蛎有雌雄同体的,也有雌雄异体的,它们不会移动,一直呆在原地,在繁殖季节,有的卵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有的则在体内受精,孵化后的幼体有细细的毛,随波逐流,固着到其他的物体上。


生蚝寿司。图片:h-kaki.com

元代抑贯《送临川谢有源赴闽医提领》诗:“鹢首去乘潮浪白,蛎房催出酒波红”,哈哈,蛎房还是下酒菜。清查慎行是一位美食家,他的《蛎黄》诗说:

半壳含胎剖蛎黄,鲜宜糟压嫩宜汤。

黄封拜赐连朝醉,特试先生醒酒方。

作者以为蛎黄汤煮有明显的醒酒作用。清李调元《然犀志·牡蛎》:“牡蛎,附石而生,不能游行,㙼块连属如房,故一名蛎房。”牡蛎有许多种品种,中国沿海出产的牡蛎,壳大肉小,以前交通条件差,沿海运输更不方便,所以,捕捞的牡蛎上岸后直接破壳取肉,挑入市镇货卖,多余的或腌制成咸货,或水煮后晒成牡蛎干,可以长期保存;牡蛎味鲜,煮牡蛎余下的汤汁继续烧煮,浓缩后的汤汁就是著名的调味品“蚝油”(许多人不知道蚝油是牡蛎的浓汁,望文生义,误译为“蚝油”是耗子的油脂)。不过,如今的蚝油大多使用牡蛎干回炉提取。牡蛎壳则是烧制石灰的好材料,江南一带称之为“蛎壳灰”或“灰”,作为建筑材料,强度相当于300号水泥,以前,上海殡葬中做圹(就是放棺材的廓)就是以蛎壳灰作为粘合剂和填充料,可以防止地下水浸透到棺材里。


泉州洛阳桥,底部用牡蛎来固定大桥

蟳埔蚵壳厝

牡蛎的产地遍布世界各地,个体大小及品质相差甚大,西欧沿海的葡萄牙牡蛎(角厚牡蛎)、日本的长厚牡蛎、北美的奥林匹亚牡蛎等均是品质较高的牡蛎。澳大利亚的牡蛎论“打”(1打12颗)卖,我去澳大利亚,一次可以饕餮2打,看来,那里的牡蛎味道好极了。中国的牡蛎品质略差,以前中国人不敢生食,可能就是中国产牡蛎品质较差,不宜生食。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中国人没有生吃牡蛎的习惯,闽台一带用牡蛎制作“油墩子”,福建称之为“dia饼”,台湾称之为“蚵仔饼”,而江南常见的菜馔就是“蛎黄炒蛋”,或“面拖油炸”。

澳大利亚悉尼的水产市场,员工正在为牡蛎去壳。

澳大利亚的牡蛎论“打”卖。一“打”月12-15澳元


中国的牡蛎以福建产者为佳。梁章钜 (1775-1849)是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是林则徐的前任)。他是大学问家,也是美食家,写过许多关于“食文化”的文章。其《浪迹三谈》中说:“蛎,此吾乡所谓石蛎,滨海皆有之,总不及长乐所产者之丰美”,梁章钜先生讲自己家乡的东西好,难免有一点黄婆卖瓜,自吹自擂。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说:

蛎房并不是福州独有的特产,但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特别的肥嫩清洁。正二三月间,沿路的摊头店里,到处都堆满着淡蓝的水肉包;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东坡在岭南贪食的蚝,当然只会超过。

上海是一个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关系到市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大概从1989年上海爆发因食用毛蚶而引发的“甲肝”病毒传染病,上海的小菜场禁止售卖蛎房,许多上海的小年轻不知道有“蛎房”这样的美食,也不知道,在许多书中经常提到的“牡蛎”,就是上海人所谓的“蛎房”。如今,在一些指定的餐馆有新鲜的牡蛎供应,价格不算太贵,不如进去尝尝,如何。

同事袁斌先生的晚餐。有没有发现,这种牡蛎的壳与澳大利亚的不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