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挑圈联靠的文献分析为:Intestinal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N Engl J Med 2013 Apr 25; 368(17): 1575-84. 文献概要: · Background
TMAO水平的增加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相关 研究方案设计:作者设计了两项前瞻性临床试验 实验结果分析 1. 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胆碱)挑战 40名参与者的磷脂酰胆碱试验结果,血浆TMAO(图1A)和d9-TMAO(图1B)的水平在图1中:食用鸡蛋后和停用抗生素后,水平升高;而使用抗生素后水平较低;说明肠道菌群与TMAO生成相关。餐后TMAO(图1C)和D9-TMAO(图1D)的水平均具有时间依赖性。
2. 临床结果 在三年的时间内随访并确认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表1给出了4007例临床病人的基本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较高,许多参与者至少有单一的冠状动脉疾病(表1)。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TMAO基线值比其他的也较高(P<0.001)(表1)。对传统影响因素和基线进行校准后,结果见表2。血浆TMAO水平升高是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显著预测因子(表2),Kaplan–Meier分析可解释(图2)。TMAO高四分位患者比低四分位的风险显著增加(表2)。TMAO水平升高与死亡风险、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中风增加显著相关(P<0.001) 3. 低风险亚组中的临床心血管风险 研究发现吸烟、髓过氧化物酶等也与TMAO的水平有关(P<0.05)。亚组包括年轻的参与者(<65岁),女性,冠状动脉疾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等病史,等等 文章讨论 无菌小鼠和人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可将磷脂酰胆碱代谢为TMAO。本文作者的临床试验指出:
肠道菌群在复杂的代谢疾病如肥胖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的Nature等杂志也有报道)。近来的发现,微生物参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口服抗生素降低了TMAO的产生,就说明了微生物发挥的作用;图3可解释肠道菌群将磷脂胆碱转换为TMAO的过程尿和血浆TMAO水平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说明TMAO有利尿作用。 目前,虽然认为细菌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关联,但抗菌疗法的临床效果,在预防疾病进展方面的作用令人失望。可能的原因是,原来的抗菌疗法并没有靶向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尽管现在证明肠道菌群有效,但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作用未知。 结论:
从文章看临床科研思维 其实,我个人认为,试验的设计并不复杂。尽管这么多病人资料的收集和样品采集以及检测比较费时,但试验的设计思路似乎不太难。难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其一是新颖性。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能使文章发表在NEJM上呢? 下面,一一看过来: 刚刚的PubMed检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少,大家可以自己检索一下。当然,这里的检索将cardiovascular换为stroke等其他的关键词,结果也会不同。不过2010年以前相关的文献,确实太少了。作者在2011年的时候,类似的实验是用动物做的,结果发表在Nature上,是一篇Article,工作量相当大(后续有机会再讲一下这篇Nature)。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或作者的老板)如何想到这方面的研究呢? 我们来找一下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经历:2011-2015年,他们先后在Nature、NEJM、Nature Medicine、Eur Heart J、Circulation Research上就TMAO与心血管的问题发表N篇文章。这个老板Stanley L. Hazen (Department of Cellular & Molecular Medicine, Cleveland Clinic, Cleveland, Ohio, USA)的情况呢? 因此,作者在这样一个研究机构,从事的也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并且是长时间的积累(二十多年),成果自然多多。 我要说的是:长时间在某个方向的积累,会让你迅速找到科研思路,抓住国际前沿。当然,我们目前不能与这个专家相比,我这里这样说的目的是,只要你有心栽花,会有收获的!不管你要做临床,还是做基础,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
|
来自: 昵称69125444 >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