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微医君都要面临一次这样的灵魂拷问。 “今天中午吃什么?”点开这篇推送的你是不是刚刚思考过这个世纪难题呢? 吃什么?怎么吃?一直和每个人的幸福感息息相关,但是也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今天,微医君特地整理了关于「吃」的100条真相,送给每一个想好好吃饭的打工人! 关于「奶」的真相 1. 羊奶、骆驼奶、水牛奶的营养成分比牛奶略高,但也高不了多少,但对于健康人群,还是牛奶的性价比最高。 2.对于以奶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婴儿而言,任何一种动物奶都不能代替人奶。 3.冷鲜牛奶和常温牛奶营养价值相差不大,后者可能乳清蛋白部分略好消化点,但整体差异不会很大。选哪种,看储存条件和个人喜好。 5.奶味变淡了不等于奶的质量变差了。 在现代奶业加工中,所有的原料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都会经过一步处理——均质工艺。这个工艺会让牛奶中的脂肪破碎的更加细小。 所以,经过均质化加工较未加工过的生鲜牛奶,没有那种粘稠、厚重的感觉,会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奶变淡了”。 6.空腹可以喝牛奶,乳糖不耐受的除外。 7.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选择酸奶或奶酪,把牛奶加热不能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8.儿童牛奶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糖,反而少儿不宜。 9.睡前喝牛奶好不好因人而异。失眠的人睡前喝一杯温牛奶能够助眠,但是胃酸过多、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等患者不宜睡前饮用牛奶。 10.睡前喝牛奶最好间隔半小时以上,100ML左右,不要喝多。 11.在预防肥胖方面,含糖植物奶并不比纯牛奶具有优势。 12.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制作过程中,厂商要对羊奶或牛奶进行常规的“母乳化调整”,其中就包括调整原料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使其达到母乳中蛋白质的比例。 也就是说,无论是牛奶还是羊奶,无论两种奶谁的蛋白比例更接近母乳,最终都会被调整成接近母乳的状态,差异非常小,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接近母乳的说法。 13.牛奶煮沸不会损失太多营养物质,但无论是巴氏灭菌乳还是超高温杀菌乳都不需要再煮沸。 14.袋装奶不要直接放进微波炉加热,应倒在微波专用杯碗中再加热。 15.牛奶喝下去比敷脸上更好。 16.长痘痘的要少喝奶。 17.牛奶能够很好地去除蒜味,但是要在吃蒜前、吃蒜中或者吃蒜后立刻吃才有效。 关于「肉」的真相 18.猪的前腿动得多,前腿肉比后腿肉好吃。 19.培根肉、火腿片不一定都是猪肉做的,还有可能掺杂了鸡鸭肉、植物蛋白,所以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配料表。 20.加工肉类,如火腿、培根、香肠、腊肉、腊鱼、热狗属于1类致癌物。 21.补铁选吃红肉比吃红枣强。 22.红肉脂肪比白肉多,但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所以只要适量吃,红肉白肉都有利于健康。如果过量食用,两者都不利于健康。 23.反复冻融的肉类容易滋生大量细菌,买了肉吃不完,建议切块分装,按次取用。 24.炖肉初期的泡沫最好撇去。中后期产生的泡沫主要是肉中的蛋白质,可以放心保留。煮虾时产生的泡沫也最好不要。 25.不全熟的牛排血淋淋的不是血水,是血红蛋白。 26.买肉一定要现宰杀的,这并不科学。选择经过集中屠宰、冷却“后熟”的冷鲜肉,不仅可以获得更上佳的食用口感,还能减少私宰活禽等行为带来的危险。 27.相对于冷冻肉,冷鲜肉口感更好,且营养也不会因为后熟过程流失。 28.吃肉三不吃:淋巴、腺体、皮。 29.骨头汤不补钙,里面更多的是脂肪和蛋白质。 30.喝汤也要吃肉,干货比鸡汤营养。 31.鲍鱼鱼翅的营养价值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32.生肉、熟肉最好分刀切,避免交叉感染。 33.吃肉优先选择炖和煮,油炸烧烤尽量少吃。 34.素食肉不等于健康肉。 在英国的一项针对素食肉商品的调查中,研究者们向英国各大型超市的一般品牌类目中的15样素食肉类商品进行了抽样检查,结果显示,这些商品中的28%含盐量超标。 35.吃肥肉不能美容,吃进去的胶原蛋白补不到脸上。 关于「蛋」的真相 36.鸡蛋是否长斑跟鸡蛋是否感染沙门菌无直接联系。蛋壳颜色异常原因可能跟家禽的营养、输卵管炎症等因素相关,也可能与遗传、气温、湿度、储存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 37.无黄蛋可能是母鸡体内某些血块、组织块通过了输卵管形成的鸡蛋,它本身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吃,不用太担心。 38.人类现在还没有技术造出人造蛋。 39.早餐吃鸡蛋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只吃鸡蛋牛奶营养不均衡,建议再加点谷物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40.老年人一天吃1-2个鸡蛋为宜,年轻人2-3个是没问题的,孕产妇等需要大量优质蛋白的一天可吃3-4个。但是如果肝肾有问题就要遵医嘱食用。 41.鸡蛋蛋黄里的胆固醇比较高,老年人或者中年人胆固醇偏高,不宜吃蛋黄。 42.土鸡蛋洋鸡蛋营养价值差不多。 43.鸡蛋的营养价值跟蛋壳颜色关系不大,黄壳、白壳、绿壳、红壳都有营养,挑你喜欢的颜色买就行。 44.水煮蛋、水蒸蛋、煎蛋、炒蛋、卤蛋中,水煮蛋营养价值保留得最完整。 45.鸡蛋可以和豆浆一起吃,可以和糖一起吃。 46.彻底煮熟的鸡蛋比溏心蛋更安全。 47.皮蛋含铅量高,小孩子最好不要吃皮蛋。 48.鸡蛋上血斑,以及有时候会看到的肉斑其实是母鸡妈妈卵巢小血管破裂,或者输卵管上皮脱落形成的。 50.按照我国的标准(商务部颁发的鲜鸡蛋分级行业标准SBT10638-2011),血斑蛋是不能被评为鲜鸡蛋的。 关于「葱姜蒜」的真相 51.大蒜≠大蒜素,一个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是极少的。 52.大蒜不能防癌抗癌,不能杀死幽门螺杆菌。 53.醋泡大蒜降血压功能微乎其微,只能做辅助,不能代替药物。 54.胃炎、胃肠粘膜损伤等肠胃功能存在问题的人群不适合吃蒜。 55.服用“华法林”和“达比加群”这类药物的人群切不可食蒜,这些药物会和蒜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会增强药物毒性。 57.生姜不能生发,不能防癌,不能解酒。 58.姜丝可乐不能治感冒。 关于「米面杂粮」的真相 59.大米的淘洗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水流速度越快都会导致其中的营养素流失。 60.白粥营养成分单一,单喝的确比不上牛奶鸡蛋,在粥里加点蔬菜肉类可以弥补。所以,早餐喝白粥一定要做好搭配,保证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充分。 61.白粥易消化,但是不养胃。 62.小米粥油很营养,但也比不上参汤。 63.泡面桶内壁的防水层其实是聚乙烯镀膜。并且,聚乙烯镀膜的熔点高达110摄氏度,即使水烧到最热,也只有100摄氏度,是不可能被溶解掉的。 64.泡面不是没营养,而是热量高,营养成分单一。所以,能自己做饭就不要吃泡面。 65.清淡饮食不是吃素,是指减少油糖盐的摄入。 关于「蔬菜瓜果」的真相 66.(银杏果)白果并非保健品,并没有滋补、强壮等保健功效,生食或食用不当还可能引发中毒。 67.红枣不能治贫血,在中医中,脾生血,红枣蒸熟吃,枣肉有健脾养血的功效,这跟西医中补铁治疗贫血是两个观念。 68.枣皮伤胃,胃不好的人尽量不要吃枣皮。 69.茄子和花生带皮吃,营养价值更高。 70.实验表明,大火快炒的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烧,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 ![]() 71.这些蔬菜烹饪之前要焯水。 第一,亚硝酸盐含量比较高的,比如香椿、西芹、莴苣等; 第二,口感有点涩味,草酸含量比较高的,比如菠菜、苋菜、茭白、竹笋等; 第三,含秋水仙碱的,比如鲜黄花菜; 第四,像西兰花、菜花等,由于特殊外形,较难清洗,在使用之前最好先用盐水浸泡半小时,再焯水,能帮助去除灰尘、农药残留物质。 72.苦的丝瓜不能吃。 73.干货(木耳、银耳)发泡不能太久,不然容易米酵菌酸中毒。 74.柿饼上的白霜里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葡萄糖属于甜度较低的糖,低于果糖,所以吃起来并不是非常甜,可以直接吃不用洗掉的。 75.表皮带黑斑的香蕉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76.香蕉不能治便秘,火龙果通便效果更好。 77.车厘子的维C还不如大白菜。 ![]() 78.避免空腹进食大量荔枝。 79.荔枝芒果蘸酱油真的会更甜,西瓜冰一下会更甜。 80.牛油果的热量比肉还高。 81.减肥不要把水果当主食。 82.吃高糖水果后开车可能会造成“假性酒驾”。如果担心“被酒驾”,最好开车前半小时吃,而且尽量食用新鲜水果,吃完后不妨漱漱口。 83.水果的酸度取决于有机酸的含量,跟维C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水果越酸,维C越高的说法不成立。 84.柿子可以跟螃蟹牛肉一起吃,但是不要吃太多。 85.吃苹果削不削皮取决于你勤不勤快。无论是天然果蜡,还是农民打上的食品级果蜡都是可以吃的。 86.猕猴桃和奇异果都含有大量的VC和膳食纤维,就不要纠结名字了。 关于「酒水饮料」的真相 88.无糖饮料、无糖饼干都不是真的无糖。事实上,最好的控糖方法是,少吃含有人工甜味的食物,用天然的新鲜水果来替代甜食和甜饮料,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无糖、低糖食品上。 89.多喝水不能排肾结石,能防肾结石。 90.多喝水不能治百病,不喝水容易招百病。 91.“挂杯”明显未必酒质好。高度酒不一定比低度酒质量好,酒的度数和品质无关。 92.不要喝酒是最好。 93.喝自来水不会致癌,弱碱性水是伪概念,瓶装水暴晒后不会致癌。 关于「锅碗瓢盆」的真相 94.铁锅炒菜不补铁。 95.空气炸锅并不等于无油烹饪。虽然炸鸡腿不用油,但是炸薯条还是得放油。 96.空气炸锅的高温或可破坏营养物质。 97.不粘涂层最常使用的是聚四氟乙烯(特氟龙),在260℃的温度下都比较稳定。只要不空烧都没太大问题。(当然,前提是你买的是质量合格的商品。) 98.脱糖电饭锅压根儿就不能脱糖。有实验,数位志愿者吃了脱糖电饭锅与普通电饭锅煮的米饭之后,血糖值并没有什么差异。 99.只要是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不锈钢锅具,其中的锰元素等金属元素的迁移水平,并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100.陶瓷锅具的工艺和质量都严格控制铅和镉等重金属元素的使用,只要产品是合格的,就不用担心彩釉重金属超标。如果实在不放心,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就选用无铅釉陶瓷锅。 趣味科普 便捷就医 用微医,就够了! 参考来源: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科普中国、中国食品等。 |
|
来自: 東泰山人 > 《生活学\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