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凌教育随笔:“安静”的教育

 亚凌的文字作坊 2020-11-19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回眸·凝望》一书获第二届杜鹏程散文优秀奖,《时光深处的柔软》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亲爱的孩子们,只愿你们安静做人安静学习安静成长,简单而快乐。)

 作为普通的教师,很多时候,痛苦源于有点良知有点自己的小思想。

  “安静”的教育

文‖张亚凌

 第一次看到将“安静”放在“教育”前是一篇描述德国教育的文章,看得我怦然心动继而懊恼更多的孩子“生不逢地”,似乎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继而又安慰自己:向往或靠拢美好,应是人之天性,不必心生歉意。

 据说在德国,(用了据说,是因为我不曾亲见,了解途径是各种资料)你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毋庸置疑的是德国的教育是世界顶尖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意味着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

 那么德国幼儿园教什么?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即使到了小学,也只上半天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教育界的普遍观点是: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最后只会变成背书和读书机器。

 这就是德国的教育,几近静待花开的境界。

 而我们,喊得近乎疯狂的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疯狂始于幼儿园,几千乃至数万孩子竞争几百个名额,斥巨资买学区房。家长们一碰头,开口闭嘴都是“孩子学了什么达到什么级别”,“参加什么获得什么奖项”“补了什么功课效果怎样”。

 社会,学校,家长,使劲搅动着,教育已经被搅得面目全非远离了本质。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如同被抛入苦海,哪里能顾及自己的爱好把住自己的航向,以至于清华优秀的博士在一个访谈栏目问嘉宾高晓松,“毕业进国企还是私企好”。这种疯狂教育下自然会出现种种高低差异:高分低能,高学历低情商,高文化低素质。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几近疯狂的动态模式。

 教育的差异实则是国之不同民之迥异。

 每每寒暑期,放眼周遭,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教育宣传,或补课,或培训,似乎所有的家长都一脸焦虑地奔跑着吼着“假期就是加油站”,身后是咬紧牙卯足劲志在必得或颓废茫然无所适从的孩子们,更远的身后,则是一张张利益既得者狂笑到扭曲的脸。

 ——膨胀着的教育高唱产业化的凯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满心期待,期待着我们的教育也能沉静下来。只有沉静,才有可能思考,才会积淀。

 我总有种奇怪的感觉:教育,看起来有多么热闹,背后一定有多么荒芜。因为教育不是展示不是表演,是积淀更是厚积薄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