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师刘伯温:助朱元璋谋图霸业,为何结局不得善终?

 深耕文化 2020-11-19

01

引言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贤才帮助,就像刘邦从一介布衣成为汉朝开国者,刘邦自己也说自己不如子房,离不开张良的辅佐。而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也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他就是刘基。


02

良禽择木而栖

刘基就是刘伯温,伯温是其字,是浙江文成人,是当时的浙东四先生之一。不仅在政治、军事上颇有才华,而且在天象学、建筑学等方面有造诣,民间传说有他的很多,将其神话为未卜先知、呼风唤雨之术之人。

刘伯温从小就非常聪慧,长大后中了元朝的举人,原以为可以大展抱负,但是天不遂人愿,曾三次辞职

在回家辞职的这段期间,一心研究学问,其中最出名的是《郁离子》。这部著作书中也暗藏了自己的抱负,以及自己对当时现状的不满。

历史学者孟森也说,在当时的许多贤才都不被重用。在元末这样的乱世之中,刘基本来要寄希望于朝廷的愿望也破碎了,所以刘基寻找可以辅佐的良人。

就在这时,朱元璋找到了他,当然,刘基本来不觉得朱元璋能成气候,但是在孙炎延的威胁下,刘伯温才收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03

扶持霸业

刘伯温在第一次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就被其相貌所震撼。朱元璋并非凡人,是一个立志要成大事之人。一番攀谈交心之下,刘基为朱元璋献上自己的时务十八策,向眼前的这个新主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

张士诚自守,不足虑陈友谅名号不...其心日忘我,宜先之。差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伯温提出了先汉后周的策略汉指的是在西边的陈友谅所霸占的地盘,他认为要想平定天下,就得先攻陈友谅。陈友谅的野心勃勃,要是攻不下这个地方,将来就会很棘手。

周指的是在朱元璋东面的政权,是张士诚的地盘,以苏州为中心。而张士诚这个人呢,沉迷于苏州的温柔乡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如果要是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伺机而动。

所以打下陈友谅,这个计划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就是刘伯温为朱元璋谋划的策略,以此来平定天下。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次攀谈堪比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诸葛亮虽然为刘备画下了蓝图,但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统一三国的愿望并没有完成。

在历史上记载,刘伯温不仅有才华、懂军事,看风水、观天象也是他的看家本事,有多神呢?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时候,乘船在水上,刘伯温看到船的上方有许多鸟在盘旋,海上还有蛇状。让其第二天行动的时候停在牛渚矶,大家就看见有龟蛇的形状,是天降神物的征兆,后来,这场鄱阳湖水战胜利,刘伯温观天象的这个本事就被传开了。

相比诸葛亮,刘基是是幸运的,看着自己的蓝图一步步实现,打下了江山,建立

了明朝,将其赞为帝师是毫不为过的。

04

善始为何不得善终?

都说功高盖主,必然会引起皇上的猜疑,而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却没有算出自己最终的命运。从他的诗文里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虽然他并没有不忠之心,但遇到的上司是朱元璋这种猜疑的人,故而他的结局也令人惋惜。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刘伯温是一个性格耿直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从开国后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急需选择一个宰相,就询问刘基的意见。朱元璋心目中的人选是杨宪,朱元璋问杨宪如何?杨宪是刘伯温的好友,但是刘伯温依然说道,杨宪有才华,但是他的气量不行,做不了宰相。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怎样,刘基回答,汪广洋气度还不如我的朋友杨宪。朱元璋默然,又问,胡惟庸这个人怎样胡惟庸怎样,刘基回到,胡惟庸这个人根本不成,选他当宰相早晚要翻车。

朱元璋说,这谁也不行,那你自己怎样,刘基回答,自己的为人太耿直,是胜任不了宰相的。

这件事就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就为此记恨刘基。

刘伯温在当时封为御史中丞,在他上任期间,因为太耿直,嫉恶如仇,执法严明,得罪了当时的不少同僚,将杨宪、当时宰相李善长也得罪光,下场可想而知。

在洪武四年,聪明的刘伯温自知自己在朝堂上待不了多久,就辞职回老家了,不闻世事,就算是这样,还是没有逃过胡惟庸的陷害。

死因到底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总之是不得善终,在刘伯温65岁,也就是洪武八年离开了人世。但是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却愈发多,近乎神化了。


参考文献

《明史》

《万历野获编》

《明太宗实录》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