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流放地宁古塔,环境到底有多恶劣?八月还下雪,得穿三层棉袄

 深耕文化 2020-11-19

01

引言

在影视剧《甄嬛传》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只要是大臣们犯了过错,经常会流放宁古塔,只要是提到这个地方脸色就变了,女主角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也被流放宁古塔。

腹黑的雍正冷冷的说: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气氛瞬间就变凝重了,以前看电视的时候,一直以为宁古塔是一座塔,专门关押犯人的地方,让人不寒而栗。这个传说中的宁古塔,真有这么可怕么?

02

宁古塔其实不是“ 塔”

宁古塔实际上不是一座塔,其实是一个地名。而且不是汉名,实际上是满语音译过来的。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有很多种说法。比较盛行的一种说法是在吴桭臣的《宁古塔记略》中: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柳边纪略》中也对宁古塔这一次做了解释:

宁古塔知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谷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相传是当时有一个老头,生下了六个儿子,所以就以“六个”作为是这个地方的名字。这么说来,宁古塔翻译成汉文,就是六个的意思。除了“六个”之外,还有称为是“六坐”、“六”的意思。

宁古塔实际上是满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清朝建立之后,成为了边关的七个重镇的一个。宁古塔的地点就在现在的黑龙江省的海林市。清朝建立之初,也就是顺治10年,在此处设置了副都统

康熙年间,也就是公元1662年,在此处设置了宁古塔将军。公元1667年,又将宁古塔转移到了新的地点,也就是现在的宁安市。康熙15年的时候,改到了吉林省,还派遣了副都统来镇守。

雍正年间,还在这里设置了泰宁县,雍正七年的时候取消,还是以副都统来镇守。所以说, 宁古塔这个地方原本是满族发家的地方,早在努尔哈赤的时候,就是重要的军事重地。清朝易主北京之前,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了解的宁古塔,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这时在清朝建立之初,宁古塔就成为了朝廷流放官员的地方,一直以偏僻、苦寒而闻名。早在顺治年间,宁古塔就开始成为了流放之地,但是并没有成为是流放的固定地方。

03

为啥说宁古塔是苦寒之地?

在顺治11年的时候,陈嘉猷就曾因为犯罪,被皇帝发配到宁古塔。顺治17年的时候,宁古塔成就成为了清朝当局发配犯人的主要地方。顺治18年的时候规定:

凡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俱改流宁古塔。

从此之后,宁古塔便成为了人发配的主要地方。乾隆元年,朝廷惧怕这里的人太多,对当地的社会风气不利,于是改为将满洲人中犯法者流放此地。乾隆2年,国家又规定其中有九个罪过的,家中有妻儿老小的流放此地,给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朝廷为什么要选择宁古塔作为是流放的地方呢?宁古塔是清朝的老家,清军入关之后,大部分的满人都来到了北京,而宁古塔这个地方就被搁置了。没人来这个地方开发怎么办,只能是选择犯人来这边咯

艰难的并非是来到宁古塔这个苦逼的地方,最难的是来宁古塔的路途,非常危险。杨宾为了来这里探亲,亲自踏上了这段路途,死里逃生之后,他回忆了这段艰辛的旅程:

阴风朔霰皲,皲疲其皮肤,耳鼻手指一触,辄堕地入马蹶地。入河则万木蔽天,山魈怪乌叫嚎应答,丧人胆。断冰古雪胶树石,不受马蹄,而仆者再触石,破颅血流数升。

东北是出了名的冷,宁古塔也不例外。根据《宁古塔记略》中记载:这个地方从春节到三月份,几乎每天都在刮风,尘埃满天。在七月份的时候,就开始下雪。八月份的时候,就开始飘起了大雪。九月份,河里的水就开始结冰。十月份的时候,也是一直下雪,地上到处是冰。

刚到这里的流人,必须要穿上三层的棉袄。才能适应这种天气。等到适应之后,穿上两层棉袄差不多也行了。一直到三月份结束的时候,树木花草都没有发芽,结下的冰才开始消融。

所以说来到这里,条件最差的就是这里的天气环境,基本上天气都是在零下十几度。适应不了这里残酷的天气,就是一种折磨。习惯了之后嘛,生活也并没有那么艰苦,像著名的文人吴兆骞就记录了来到宁古塔之后的生活。 

04

宁古塔生活并没有那么艰难

来到这里的流人,可以不干活,不交税。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还会给一定的补助。除此之外,还能成为当地官员的座上宾,客客气气的招待。当地的官员有事出门,吴兆骞还会赋诗送别。

来到这里的不仅有流人,还有的是披甲为奴,是最惨的一种待遇。其实也就是成为披甲人的奴才。披甲人是啥呢,其实就是还没有入关前的八旗军。

这就比较可怕了,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奴才。最残酷的是,家中的后代也是奴才,世代给人当牛做马,永无出头之日。这些披甲人的也是一介武夫,素质什么基本上估计是不高,自然是想怎么折磨你,就能怎么折磨你。

当然,大部分的流人来到这里是可以生活下去的。这些流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不仅为当地的文化,还为宁古塔的经济、农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吴兆骞是一介文人,来到宁古塔之后,想要讨要生活。当地的将军欣赏他的才华,就成为了他家的私人教师,给他家的两个儿子教书,生活自然也是挺滋润的。杨越来到宁古塔之后,还带来了大量的图书典籍,给当地的传看。杨越的商业头脑也不错,后来还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基本上算是脱贫了。

方拱乾在来到宁古塔之后,当地分给他一块地,给他们种子种地,日子过得还可以,还写出了《绝域纪略》等优秀的作品。除了方拱乾之外,来到这里的流民在宁古塔耕作,成为了当时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之下,使得当地的农业有了改善。

05

结语

所以说,宁古塔这个地方除了天气差,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吐槽的地方。但毕竟戴罪之身才能来的地方,再加上人生来的自尊心,宁古塔自然就成为了人们避而远之的地方。但正是这么多戴罪之身的流人,反而是宁古塔开发当地的主力军。

《清实录》

吴桭臣:《宁古塔记略》

杨宾:《柳边纪略》

邱广军、于维、张牧笛:《流人与清初宁古塔旗人社会变迁》

王岸英、黄锡惠:《“宁古塔”地名的翻译与考证》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