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恩高今年花开最盛,满园桂香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1.秋天的风景:丹桂银桂竞相绽放

近日,千余株丹桂、银桂、四季桂在湖北恩施高中同时绽放,一簇簇挂满枝头,一朵朵纷纷而落,校园里到处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桂香。

漂亮的一枝

可爱的一簇

高大的一树

整齐的一排

密密地挨着

序地分开

高三教学楼下

综合楼后的小路旁

女生寝室门前

前往食堂的路上

高一教学楼前

牌坊前

校门前

广场前

大路边


学子与桂花

老人与桂花

路灯与桂花


花开正盛


2.秋天的文字:最爱郁达夫

桂花一开,秋天就来了。

关于秋天的诗文特别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郁达夫的文字。今日下午,刚刚进入大学的雷钰同学还给我发消息说,“这是我们大学课本,看见《迟桂花》,简直太亲切”。没错,我是给同学们推介过《迟桂花》,甚至还在课堂上读过几段,没想到,雷钰同学同学现在还记得。

其实,除了《迟桂花》等小说作品之外,我还特别喜欢郁达夫的的日记和散文。比如《江南的冬景》《北平四季》《故都的秋》等作品都堪称经典散文,尤其是《故都的秋》还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我在给2015级的同学们讲这堂课之前,向贤琼老师(当时在恩高语文组,现在去了恩施州教科院)就建议我自己原创几首诗歌来解读课文秋景图,当晚,我硬着头皮写了三首绝句和一首新诗,分享如下: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准确揭示出了诗画圆融的艺术境界在王维作品中的集中体现。其实,郁达夫深谙古典文学的“诗画”圆融之道,《故都的秋》虽是一篇现代散文,但文中同样充满了画意和诗情,我们既可以把课文主体部分看作一幅幅图画,也能够把课文不同角度的描写视为一首首诗歌,教师因此可以借助各个画面尝试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先用中华新韵创作了三首绝句

      《故都秋兴》(其一)

故都小院秋晨凉,破壁租屋漏日光。

蓝朵牵牛花色冷,细长疏落草枯黄。

(注:首句第五字“秋”应仄,在此不论)

      《故都秋兴》(其二)

北国八月朔风来,落蕊平铺满地槐。

树下庭前一阵扫,空留灰土遣余哀。

(注:“朔风”,在这里取寒风之意)

       《故都秋兴》(其三)

北平处处树成林,虫唱无须山上寻。

衰弱蝉鸣为特产,家家户户奏秋音。

三首小诗分别概括了三幅故都秋景画面。一是秋晨小院图,抓住“凉”、“冷”、“枯黄”等词语传达感伤悲凉意味;二是秋槐落蕊图,一个“哀”字见情感;三是秋蝉残鸣图,“秋音”一词直抒胸臆。接着,再用一首新诗融合五幅图画,题名为《秋在何处》

秋在何处?

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山野荒郊,

在故都的一椽破屋,

你若要寻秋,

你只需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望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

将一丝丝日光细数。

秋在何处?

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皇城人海,

在街头的一颗槐树,

你若要赏秋,

你只需得一点空闲,踩一地落蕊

听声音没有,闻气味也无,

偏生出些岁暮将来的感触。

秋在何处?

秋在何处?

请听衰弱的蝉鸣,如泣如诉;

请看满树的秋果,八九分成熟。

忽一阵凉风,卷起了尘沙灰土;

又一层雨过,引来了悲凉几许? 

总的来看,无论是描绘五幅秋景图的一首新诗,还是逐一展示三幅秋景图的旧体组诗,其中的诗歌意象都直接来源于课文,诗歌情感也依托于课文,诗歌意境更未超出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本就贮满了浓浓诗意,而上述几首诗歌只不过是对课文的一种形式改写和内蕴还原,是文中有画也有诗的一种有效证明和直接呈现。

以此观之,这便是郁达夫在散文创造中所达到的一种诗画圆融的至高境界,也是《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体现出来的一个艺术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