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一心为民变法革新,却生在了北宋这个根本无法改变的时代

 深耕文化 2020-11-19

王安石除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之外,亦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改革家,其在宋神宗期间推行的变法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只是最后因为守旧派极力打压而导致变法失败。虽然王安石从离世到如今已有将近一千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依旧众说纷纭,宋代之后便多以贬低为主,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褒扬的声音才日益月滋。

不愿升官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大概就是说王安石这种人了,二十一岁时就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古代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不久之后的苏轼也是二十一岁时便中了进士。据说王安石本来应该是状元,只是王安石答卷中引用的一个孺子其朋的典故,引起了宋仁宗的反感,于是便把他和第四名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王銍《默记》“”“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从中可以知晓王安石对功名看得特别淡泊,去参加科举就是为了有份正式工作,有份俸禄能养活家人,而且还能让家里人觉得高兴。自古以来,有几个考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去参加科举的?不巧,王安石刚好是这种人,他就是不愿意升官,更不愿意入京为官,数次以京城开销大、家中人口多负担不起为由,拒绝朝廷的升迁诏令。

王安石因此出名了,所有人都想见见这个不肯升官的人,这下北宋朝廷更不能放弃了,生怕背后被人议论不重视人才。这一次王安石也不好意思拒绝了,再这样推辞下去,皇帝的面子也挂不住了。王安石这才入京做了两年官,然后其母亲病逝,便辞官回家服丧,期间朝廷又几次召其回京赴任,均被王安石推辞不就。

新政实施

宋仁宗、宋英宗全都没能成功将王安石召入京城,而宋神宗刚刚上位一召,王安石便就去了京城。神宗久慕其名,十分器重于他,之后更是向其请教如何改变朝廷现在的窘状。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了变法的大致框架,神宗对其所述表示认同,并让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次年王安石就被封为参知政事,成为宰相群其中的一员,开始着手于变法的实施。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还有保甲法、保马法等等一系列新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起来,只是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权贵们的阻碍。
宋朝的税收比之唐朝要高得多,却依然出现了财政危机,就是因为官僚机制的腐败,朝廷收上去的钱他们一层层的刮,拨到各个地方的也得刮几层。而王安石的变法,青苗法让农民可以直接向朝廷借钱渡过难关,税率也比豪绅们的低很多;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更是让那些权贵们无法再隐瞒土地偷税漏税。

王安石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他提出的各种改革都远超当时其他人的理解,这也正是他令人钦佩的其中一点。可宋朝的权贵们却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新政的实施影响了自己的收益。在新政实施不到一年,朝堂上就分成两派开始争斗,如果说之前宋朝的裂纹在内部看不见,而这一次直接就在外表上裂开了一道缝隙。

变法难成

王安石变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保甲法、保马法,其本意是好的,为了减轻国家的军费支出。北宋的军费支出很大,但是这些军费到达军队的时候已经所剩不多,粮饷不足间接导致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保甲法要求在农闲的时候,保丁们自己带装备口粮,接受和真正士兵一样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藏兵于民、遏制吏治的腐败。但在实施过程当中却磨难重重,自备刀剑还好说,可宋朝当时还要求,在每个队伍当中必须要有几名弓箭手,一般百姓吃喝还是个问题,怎么可能买得起弓箭。而保长却可以决定谁是弓箭手,保丁们除了要遭到保长的勒索之外,只要稍稍让保长不满,保长就会滥用私权鞭打杖责。
至于保马法,朝廷把土地租给百姓养马,没有收益不说,还得倒贴钱,马要是丢了还得赔偿,这让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更加拮据。王安石的本意是民富国强,即使变法让国库一直到宋徽宗时期都十分充实,却也不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愿意看到的。只是宋朝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朝堂上面两党相争,让新政不能及时作出调整;朝堂之外,大小官吏将新政当作横征暴敛的工具。
而那些站在王安石这边的官员,也不是真的推崇新法,只是为了获得功绩更快升迁。本来青苗法是保证农民们青黄不接时,用以度日的贷款,这些官员却强制摊派,提高税率,让本来不需要贷款的农民也摊上了难以负担的高利贷。
王安石和宋神宗想要改变北宋,只是依然敌不过权贵集团合力抵制,这一次变法迫于压力被叫停。这两个人或许都生错了朝代,空有一腔热血却对满目疮痍的北宋无能为力,根深蒂固的旧贵族让皇帝都畏手畏脚,之前的范仲淹,后面的张居正,全都因此而失败。

参考文献:

《王安石变法简论》

《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北宋两场失败的变法》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