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活动 | 为何“保姆式”具象化教学的教材总是不尽人意?

 王大根 2020-11-20

讲解艺术语言的美术教材相信许多机构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有些老师觉得它系统又全面地讲解了艺术原理,比如各项艺术元素和原则,也有老师认为这些只适合美国国情,并不适合中国落地,课效一般,并不尽如人意。

美国《art everywhere》小学美术教材

这些教材基本都是以“7+7艺术语言”为核心来编写的。所谓7+7艺术语言,就是由7个艺术元素和7个设计原则构成。既然已经使用了最核心的知识来做设计,为什么课效仍旧不尽人意呢?

这是艺术语言教材中关于“线条”的一节课程,要求学生们只要能画出不同种类的线条就可以了。

这是关于“肌理”的一节课,学生只需要找到带有纹路的材料拓印下来就是完成课堂作品了,这位小学员拓印的是苹果的肌理。

如果咱们机构的课程完全按照教材来上,那么孩子确实可以找出艺术作品中的元素和原则,但是不知道艺术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这个元素,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个元素来传递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置只是简单的加入了元素的练习,画面效果简单,没有丰富的意义表达,也没有再次激发孩子们应用元素的行为,课效实际上很难精准达到预期。

艺术语言教材中对分析艺术家作品和对学生进行创作的引导,也讲解的过于简单。

比如每幅作品教师用书上都有描述、分析、阐释、评价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授课流程就是照着书把问题问了,基本就结束了,但其实有许多隐含的问答并没有被完全写在教材上,需要老师自己去挖掘。但一旦到了老师自己发挥的环节,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技巧做支撑,效果也往往容易“跑飞”。

有的老师试图融入更多艺术史等背景知识,但是大多理论只能被直接讲授,而不知道如何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去引导孩子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孩子的审美和思维能力。

因此,孩子能从大师作品中汲取的养分不够,能够输出的就很有限。这就大大的制约了孩子的画面表现能力。这是课效不好的原因之二。

课程创作部分的作业设置,是提高课效的关键。那么如何进行作业设置呢?这就要提到“大概念”了。其实我们课程的作业,并不是需要强有力的控制,作业设置不是越具象越单一才好。

传统主题式的弊端,主题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老师本节课让孩子以猫头鹰为主题画一副画,那么有的学生可能没见过猫头鹰,那老师就不得不给素材和范画,这样就很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暗示学生按照素材来画,久而久之,孩子以后没有一个范画对着,就不再会自己进行创作了。

当我们试图在课程中融入大概念的主题创作,虽然作业看起来没有那么可控,但实际上对孩子的启发思维却更有效。大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能把大概念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创造出有意义的表达。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你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可以和跟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的,他们接下来要创作的动物,一定是他们熟悉的,和他们有所关联的。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兴趣,不存在没见过,不知道的情况。这也符合了美国最新课标中的“”链接“”部分的要求。

有些学生会想创作他所喜欢的动物,描绘一个他和这动物在一起的场景,来表达他们亲昵的关系和友谊。因此他需要运用符合这节课程艺术语言要求的某个艺术元素或原则来进行表达。

我们在知识输入的部分,就需要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个艺术语言,来探索和表达他和动物的关系的。进而在知识输出部分(也就是创作部分),汲取艺术家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卢梭,《沉睡的吉普赛人》

由于孩子在上课过程中,表现的都是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所以老师在课上并不需要提供素材来限制孩子的想象空间。

那么很多老师也许会有疑问:“不提供素材,那么孩子说不会画怎么办?”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老师需要用引导的方式来让孩子把自己想画的画面创作出来,那么具体怎么引导呢?你可以在Mido老师这次在北京的“7+7”艺术语言2.0版教师培训中找到答案了!、

融入大概念的7+7课程,能让孩子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家长一眼就认出自己孩子的作品。

经过Mido 老师培训的学员课堂上,一位4岁小学员创作的就是他最喜欢的恐龙。恐龙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但是也能通过老师的引导创作出来,孩子能绘制而非临摹出自己喜爱的恐龙,就源于他对于“恐龙”这个意向自己的理解。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而非画的跟其他孩子差不多。

每一幅作品都差不多,

家长完全认不出自己孩子的作品

最动人的课效表现之一,就是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表达,都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独特的自己。这也是我们课程最有辨识度的地方之一。

这是BIIB大概念探究式艺术课程G1册,发现周围世界的美中,2位小学员发挥想象创作出的完全不同的场景来表达自己觉得美好的样子,男孩子创作的是自己正在悬崖上攀岩,觉得自己攀岩的样子很酷很棒,而女孩子则创造了一个坐落云端的梦幻城堡,两位孩子因为性别不同、个性不同而创造出了他们心中完全不同的“美”的场景。

我们之前提到,如果孩子能从大师作品中汲取的养分不够,能够输出的就很有限,很容易导致画面效果不理想。

而有些课程只是表面上学习了大师,比如说学草间弥生,就学了她表面的波点元素,而至于为什么艺术家要用这个元素?她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要以版画的形式做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