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生的基礎戲

 读书作乐 2020-11-20

近日讀到一位演員的博客文章,談及老生的基礎戲。我想,這基礎戲不外乎在“老腔老調”的骨子老戲範圍之內,因為如果是後學創作的,就難免沾染“流派”的鮮明特點。果然,文中說:“老生的必修課是‘三斬一碰’”。為什麼?因為“修這四出戲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學習京劇中戴黑三的老生如何唱,戴黲三的老生怎麼演,戴白三的老生如何做,勾上紅臉的老生怎樣動。所以學好了這四出戲,就等於明白了京劇舞臺上各種扮相的老生的表演。”畢竟是內行人,說的是內行話。然而,我想“三斬一碰”是老生的必修課也許沒錯,但反過來說老生的必修課就是“三斬一碰”,似乎還有可商榷之處。

    早年間的老生只演戴黑三的角色,其餘都屬於“末”和“外”行。後來末、外也歸於老生,這才豐富起來。老生戴的髯口一般分三綹、五綹、滿三種,其中五綹是關羽專用的。關羽和趙匡胤都是紅生,紅生也是老生行的一類,但特別之處是有臉譜。紅生以外還有紅淨,但紅淨卻不是花臉。一說紅生重唱,紅淨重工架;另一說紅生是北派稱謂,紅淨是南派講法。據說兩者有個區分辦法,紅生用“碗兒紅”揉臉,紅淨用油紅勾臉。

    “三斬一碰”指的是《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和《碰碑》(又名《李陵碑》)四出戲,我記得這是高派的代表劇。高慶奎嗓音高亢、氣勢宏偉,唱腔剛勁挺拔、激昂悲壯,這四出戲再適合不過了。“三斬一碰”之前還有“三斬一探”的說法,則是劉派的拿手戲,劉鴻升(或劉鴻聲)同樣也是善唱高調。

    之所以我覺得老生的基礎戲不應限於“三斬一碰”(也許不是那篇博文的原意),恰恰因為它們的這一共同特點:高腔高調。另外,儘管這四出戲的確包含了戴黑三、黲三、白三的老生角色,但並不代表真的囊括了“京劇舞臺上各種扮相的老生”。是否將“三斬一碰”學好,就能為老生演員打下全面而扎實的基礎呢?我是略有異議的。

                              老生的基礎戲

                                           于世文之《戰太平》

    關於老生的基礎戲,另有一種說法可能更為合適。聽老先生講,老生行有七出戲是根本:唱“西皮”的《失空斬》、唱“二黃”的《洪羊洞》、唱“反調”的《李陵碑》、紮靠的《定軍山》、打把子的《戰太平》、穿箭衣的《賣馬耍鐧》和做表繁重的《問樵鬧府·打棍出箱》。這七出戲不僅占全了各種扮相的老生,而且也展示了唱、念、做、打的表演技能。同樣,這些戲都是骨子老戲。作為老生基礎戲,演出精彩來其實是最難的。這七出戲學會了,其他傳統戲可以觸類旁通,更有利於新戲的創作。如果這七出戲都擅長,就可以算是藝術上非常全面的老生演員了。在京劇史上,皆能演善演之,自譚鑫培以降,不過余叔岩、譚富英、楊寶森等數人而已。

二○一○年五月廿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