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产行业绝不能跳槽的几类大坑?包括了那种不允许午睡的房企?

 昵称72526320 2020-11-20

艳姐说


继“要么交尸体、要么交业绩”横幅刷屏、“通宵出图”段子横流、“歃血为盟,打鸡血”微博肆意......今天地产圈又有一张“不能午睡”的图片辣眼睛。

艳姐觉得,尽管大家都在骂高周转,但是很多人都在学。是不是你和top10房企就差了一个午觉时间呢?

怀着对每一个地产人心疼的态度,艳姐觉得,如果你抗压能力有限,有些房企你可以考虑不去。

投票:今天你午睡了吗?

第一坑 不让睡午觉的房企


今天又有一张不允许睡午觉的图刷屏地产人的朋友圈

👇

尽管大家都在痛骂高周转,但是在如今的地产圈貌似又不得不学,这不一张不准午睡的图片瞬间刷爆朋友圈。可是市场压力之下,房企们的日子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你敢不高周转吗?

  • 高负债率下的钱荒

过去以来,在高利润驱使下,房企业绩增长的主要模式是“高周转”和“高杠杆”,当利润逐年下降,现金回流慢、资金短缺、融资难成了悬在房企头上的刀尖。高负债下的房企,没有比资金链断裂更麻烦的事了。

随着楼市持续高压调控和银行信贷的不断收紧,融资越来越难。今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上海宝龙、花样年华、合生创展、富力地产、东方园林等在内的十几家房企被中止公司债发行,涉及金额总额至少超过500亿。而这一波融资难的风波还在发酵,席卷了整个地产行业,连龙头房企也不能幸免,如:5月28日碧桂园因的一笔200亿的发债再度中止,不得发公告称公司现金流稳健,更别提中小房企面临的融资压力了。

  • 地难拿,面临退市的恐慌

五千亿时代,拿地规模对房企在规模化业绩赛跑中能否胜出的影响越来越大。龙头房企规模化效应显著,拿地不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变成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

7月1日,克而瑞最新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货值TOP100》榜单显示:百强中50%的地被TOP10拿走,土地资源进一步向资金充足的规模房企倾斜。尽管房企整体拿地节奏略有放缓,但欲冲刺1000亿及1500亿房企仍拿地积极,其中旭辉和中南两家的表现格外显眼,分别列榜单第3位和第7位。从城市群拿地企业来看,也是龙头企业的布局更广。中小房企拿不到地,意味着企业后续发展无力,最后的结果只能退出地产江湖。

压力之下,你和top10房企之间大概真的差了一个午睡时间。所以如果你无力承受压力之重,还是不要去此类房企。高收入、高压力、高周转是一个体制内的。

综上,  有的企业让你明白一件事:活着的意义就是工作。负分

第二坑 宇宙类房企

宇宙类房企,规模不是吹吹的,2018半年的业绩也绝对拿得出手,但我想说这里是所有怀揣职业梦想人的坟墓,说白了这就是没有信仰和追求,通过粗制滥造来追求规模和利益的公司,而人在这个公司里的定位非常简单-生产资料。为啥它是坑?

其一,变味的跟投。大家或许都有听到传的沸沸扬扬的某些区域高管上亿的年薪,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大多数员工实际上的收益并非那么高。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参加到跟投或强投的员工,虽然贴着年薪n百万or千万的标签,但家里几乎都穷得底掉,完全没有流动性。不断地滚动投资,加上公司扩大规模几乎把大家能拿的钱和能借的钱都吸附给了企业,手拿白条,有去无回的感觉。如果一不小心离职了会怎样?你首先得找到一个内部的人接替你的份额,全部投资按照百分之十给你收益,千万标签即刻遁入凡尘,难道当时钱不就是十个点跟公司借的?

其二,开发速度过快。一个人干活,十天出图等于十个人干活一天出图的逻辑打动了多少地产老板,那么一个人十个月生孩子能等于十个人一个月生孩子么?小学的确毕业了,这数学没问题!人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在这类企业看来只不过是数字的叠加,冰岛有35万人,能选出11个去世界杯踢球,中国呢?数字只是数字,人背后的逻辑极其复杂,德鲁克几乎在每本著作里都有强调组织与人、人性关系的说法。好吧,谈完了数字和人,我们看看这类高周转的员工还有没有生活,答案:没有!在效率胜于一切的宗旨下,大家的状态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干部干部先死一步!周六日,休假?通通没有!加班?通宵?那是必须!顶着个高周转和高薪,必须开始泯灭人性了!看朋友圈里很多这类企业就职的家长经常长感叹,孩子不认识爹了,但是爹为了五斗米的理想啊!

其三,偶像的坍塌。大家看到西方的建筑几百年屹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垃圾比比皆是,果然不走寻常路,竟然还没盖好就倒了。一个建筑公司逐步做起来,怎么到了地产公司还把楼盖塌了?关于快与慢大家有兴趣可以读读罗曼罗兰的著作。英国有句俚语:easy come easy go,来的快去的也快。快的代价就是牺牲了无数员工的身体健康;快的代价就是粗制滥造,质量得不到保证;快的代价就是让人民群总买单,为社会创造大量建筑垃圾,为下一次拆迁打下伏笔

综上,你赚不到什么钱,还累的半死,企业不会对你有加持,负分  

第三坑 豪宅房企专家

文化铸就中国,流动铸就企业。作为一个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人,还没得机会看看他家北京著名的作品,但第一次见到上海的高端项目的确被惊艳到了,想说有这么好产品的公司一定不错吧,要不合作一下?打听了一下,发现这又是一个坑,他们猎头费不低,但是难度也是极大。管理层年流动率超过35%,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就问你恐怖不恐怖。

其一,组织混乱,责权不清。听几位离开公司的朋友讲,整个公司的沟通都是直线到老板的,集团层面的组织几乎完全瘫痪,管你是副总裁还是总裁助理,你的副总一律有可能向老板汇报工作。搞不好过两天就会来几个跟你平行的职责完全相同的人,刚上任的人选竟然就听到市场在招聘同样的岗位,职业经理人在这种环境下完全没有空间和心情做事。我想在这类企业就职的各位高管忧虑自己的饭碗绝对超过了忧虑公司的业绩吧?

其二,指标严重失真。听他们长三角的一个朋友讲,今年的目标是2900亿!什么概念?前年才两三百亿,去年神话般的突破了千亿,今年就要登月啦!面对指标,据说公司盛行说大话的文化,你要说实话,你会马上走人,这属于不理解老板战略。但是大家能骗多久?六个月,一年?离职率居高不下自然是最终结果。

其三,只管外招不培养,只重背景忽视机制。常听里面朋友讲,他们的招聘标准业内最高,我看了下JD,的确吓我一跳:985.211 最好一流,龙湖万科工作五年以上,操盘30亿以上规模,形象沟通务必极佳。这样能选择的人的确太少了,但高薪挖去的人没有好的管理机制,没有指导和培养,通常半年左右离开或者被动离开,问题来了,人选半年离职再找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样辛辛苦苦干活的顾问也拿不到猎头费!

其四,管理运动化。前一段突然有个朋友说她国企的同学要跟我打听这家企业,一问才知道他们正在大举挖国企的人才,他所在的是一个跟地产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国企,但是据说企业的人力对他想当满意。当我简单地跟他说了我所知的情况后,他惊出一身冷汗,他自己说,差点为了一年的高薪断送了十几年的积累。的确这家企业用人上喜欢搞运动是有名的,半年,年终都是各种人员清洗的好时间。据说内部老员工比例极低,因为通过每年大规模的招聘老员工都被置换出去了,对于职业经理人不念旧,尊崇实用主义。这样也许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毁掉的是整个公司文化,试问这种体制可以留住真正的人才么?

综上,无情无义,差评!

第四坑 打着产城运营牌子的地产商

打着产城运营牌子的地产商,不得不说他们的人力资源或者说招聘团队,应该是得益于前些年某位人力领导时代打下的底子,能够有组织的,有套路的在地产人才市场上扫荡人才,一年上亿的招聘费也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没有对手。作为我唯一合作过的企业,可以说对它是充满了希望,最终也抱憾而归

其一,可怕的项目未落,班子先齐。跟他们合作是在16年,当时疯狂的推荐了一波小镇总,他们在招聘这个领域展示的气质的确让我折服,周六日不休息,总裁的效率也是极高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好几个总经理进来之后坐在一个会议室里,没有办公室,没有具体的任务职责,一呆就是小半年,最终以各种理由都被淘汰,全部没有过试用期,而后小镇项目又全面暂停。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的不负责任,对人的不尊重。对于人而言,他们的选择可能是企业的万分之一,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就是百分之一百。

其二,组织调整常规化。企业内部的动荡也是圈里文明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繁到了一定程度,一年一大调,半年一小调。据说在企业内部找工作也是一种能力,你得找到企业下一步匹配自己的岗位,每年的9、10月份都会有组织被裁撤,新的组织会产生,大量人员的分流与优化。如果你不幸是8月入职的,很可能一个月后你就要失业了。

其三、喝酒、马拉松与河北江湖文化,一定要身体好才能混得下去的企业。听某位离职的朋友讲,某区域总带领团队晚上喝酒到凌晨,早上6点跑10公里。一个月下来团队离职一半,但是区域总不无得意的说留下的才是真正的人才,都是他的兄弟。很难想象那是什么样的情景,除了对业绩负责,还要拜倒在大哥门下,这样的文化特质的确让人望而却步。

综上,随时失业+拜码头,远离!

最后,选择一个企业要关注的是平台文化和自身的匹配度,一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更是个人身心成长的基石,与什么人在一起,与什么人一起奋斗,决定了你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切记跳槽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ps.下次面试,问下面试官:可以午睡否?

END.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

👇


地产人言   言尽地产人与事


我们关注:企业战略、新盘速递、买房故事、产品推介、高管离职、土地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