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企业家如果被诗意宠坏,是不是坏事?戴志康给行业的8个启示!

 昵称72526320 2020-11-20


艳姐说


戴志康先是一位艺术家,再是企业家。

这是艳姐的直观感受。
他可以用耗时十年花费30亿,用3万平米的艺术中心向理想致敬;也可以在棋局阻塞时推子认输,大笑间拂手离去;也可以用“玩主”的心态看淡以命搏杀的商业战场。
戴志康1964年出生于江苏海门,曾是“寒门贵子”的典范。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继续深造。随后,进入中信银行、海南证券等机构任职。 

1992年,受时代的感召,戴志康创立证大进军股市和地产,凭借手下一支基金的优异表现,戴志康不但借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还在投资金融界声名鹊起。随后,戴志康证大系转战上海房地产,诞生了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九间堂等品牌项目。

2010年,戴志康夺得上海外滩8-1地块,刷新了当时上海地王纪录。未曾想一场豪赌的失败,竟为几年后离开地产圈埋下伏笔。
 
随后回归金融的戴志康发力微金融,但现实终究没能让戴志康在这个领域继续延续情怀。

九间堂
9月1日,随着上海警方通报了证公司非法集资案调查进展,这位92派企业家在金融领域的故事黯然落幕。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戴志康和旗下的集团,是一个充满悲情诗意的人谱写的一曲咏叹调。
细看来,戴志康从资本市场转战地产,从地产转战金融和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故事中,有个人的抉择,也有命运的偶然。
艳姐总结了戴老板的八个启示,不管是否亲历这段故事,都值得长久回味。
启示一:致命杠杆,惊险一跃
2010年2月,上海证大以92.2亿元拿下上海外滩8-1金融地块,刷新上海高价地新纪录,一时名噪地产界。
 
撑起“外滩地王”的,是当时证大账上仅5亿元的资金和不超过30亿元的银行存款加净资产。这笔收购金额相当于证大房产手头现金的19倍
 
即便金融出身的戴老板财技了得,但说到底,这场蛇吞象的游戏几乎是孤注一掷。很快,政策调控与银行信贷承诺滞后,戴老板眼见第二期46亿土地款眼看到期却没钱支付,每天的滞纳金就高达460万元。上海证大忍痛将地王转手,引入复星、绿城及SOHO中国,并为日后一场复杂的官司买下隐患。
 
“外滩地王”事件后,证大在对“高价地”表现的有些上瘾,2013年高调出海南非约翰内斯堡以10.61亿南非兰特(约8.38亿港币)收购项目;2014年初,又以最高代价11.94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冶南京下关高价地。2015年更是花了45.14亿元收了南京鼓楼区13幅地。
 
这种大手笔反映在财报上就是大窟窿,近年来上海证大在财报上一直抹不去超高的资产负债率,而这些也造成了这家上市企业连续几年亏损,股价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启示二:投资节奏失度,迟滞资金流
戴志康掌舵时期的证大,在长、中、短期投资组合,以及对投资节奏的把握上的出现了较大的失误。长、中、短期投资的比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大量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的比重过大,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
 
很大程度上,戴志康对商业地产的误判,让其忽视了公司高速成长带来的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存在问题隐患的项目也给后期开发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例如:2015年8月上海证大花了45.14亿元收了南京鼓楼区13幅地,四年过去南京项目至今仍未交付,且只取得13幅土地使用权的3份。证大把主要归结为各地块所处地区土地规划调整。而上海证大要完全获得这13幅地块,还要再等2年时间。
 
这种谈下的项目几年后仍停留在图纸上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烟台的项目上。
 
启示三:执迷情怀,被诗意宠坏
一位企业家的个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这家企业的命运?
 
戴志康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内心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有熟识的人透露,他喜欢研究哲学,公开场合以常常中式传统对襟褂子和布鞋亮相,个人热衷搞美术馆和收藏。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但说到底,文化和艺术注定要寻求认同和理解,否则便是孤独的自我表达。情怀在很多领域可以打动人,但在商业领域仍需要有充足的逻辑。
 
因此,有人指出戴志康为兑现个人情怀令集团错失发展良机。他可以用占地3万平米的艺术中心向内心的理想致敬,也可以在告别地产圈时自称为“玩主”。
 
对于房地产,当然可以一时兴起,也可以意兴阑珊。但对于这样一家企业来说,“诗人气质”无法让其在地产圈立足。
 
启示四:思维太超前,掣肘运营短板
戴志康曾总结:喜马拉雅中心“太超前”了。
 
几年后,当我们意识到商业地产品牌的打造需要差异化定位、个性化经营、文化内涵挖掘时,重新审视喜马拉雅中心,这三个维度都有让人惊喜的表现。
 
但在当时专业人士眼中,把艺术和文化融入到商业地产是种高风险行为,忽视了市场对商业地产的基本诉求,会对项目本身的招商带来冲击。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现实的情况也是,喜马拉雅项目并不算是“文化商业地产”皇冠下,运营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和一街之隔的嘉里中心对比来看。
 
戴志康也曾对媒体表示,如果能够重新选择,喜玛拉雅中心99%的定位都不用改。唯一不足的1%是运营团队,因为他们能力有限,第一批招商的业态撑不起这么一个“形而上”的商业。
 
可问题是,这样一个定位超前的文化商业地产项目,并没有在一个合适的季节里茁壮生长。
 
平心而论,证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不乏成功的案例,手中的土储也堪称优质,如大拇指广场等。但是上海证“集合”项目的运营理念,其实在和市场唱对台戏,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按照证大喜马拉雅综合体的运营思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对商业地产的基本诉求,会对项目本身的招商带来冲击。随着市场上有更多高档商业物业建成,证大商用物业给集团提供的收益有限。
 
启示五:用毒药化解毒药,行业大忌
在向警方投案时,戴志康称其在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且已无法兑付。
 
这样看来,证大公司的倒塌,并没有提供更为新鲜的故事,和很多爆雷的平台一样,也倒在了私设资金池和挪用资金等不光彩的问题上。
 
P2P行业兴起之初,监管层就明确禁止了P2P平台私设资金池,此后出台的各类监管细则对这种行为便从未松口。戴志康2010年便踏足网贷行业,穿越了几个行业周期,对监管红线不会不清楚,对资金池危害自然也有清晰的认识。
 
在这一点上,他显然翻了随波逐流的错误,以为只要行业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了问题也不会太大,结果酿成证大公司的死结。当危机出现时,显然又用了非常手段来化解危机,如挪用资金、承诺刚兑、涉嫌高利贷及非法催收、暴力催收等等,这相当于用毒药来化解毒药,结果事与愿违。

启示六:放弃跳伞,强行硬着陆
戴志康投案前,整个网贷行业的“雷声”,已经响了一年之久。整个2018年,P2P行业哀鸿遍野,超过1200家平台爆雷或停业,而大爆炸的中心,就上海和杭州,近在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贷之家
 
风暴波及之处,千亿大平台团贷网轰然倒下、红岭创投宣布良性清盘、P2P一哥陆金宣布退出,这些头部标杆平台命运,也都在预示着这个行业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客观事实摆在面前,行业监管趋势愈发趋严、流动性紧缺、投资人对P2P的信任危机乃至集中兑付、坏账率飙高而回款率走低,除了弃车逃生者,勉强支撑的平台无一不是收缩业务规模。
 


对于这些一切的一切,曾数度穿越周期的戴志刚团队不可能没有评估判断,即便戴志康曾言之凿凿:“我对P2P非常乐观。”
 
但直到事发前半个月,证大旗下网贷平台“捞财宝”才停止了新增业务。投案的前两天,戴志康仍在承诺不跑路、失联。
 
我们无法猜测戴志康团队是进行了积极地自救遗憾失败;是爱惜羽毛选择孤注一掷最终惜败;还是对越滚越大的风险资产失去了控制能力,只能任由坠毁。显然在行业频频亮起红灯的时候,他没能给自己留一个比较好的退路。
 
这实在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财技高手戴志康,最终却在金融行业翻船。
 
启示七:战略摇摆,不得专注
戴志康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92派”企业家,A股私募大佬、地产玩主、金融大鳄。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这些无疑耀眼的光环。但若聚焦在企业上,他的战略方向一致都未能专注。
 
戴志康曾在A股积累丰厚资本,随后重心转向地产圈。靠着低价拿地的成本优势,戴志康的证大在浦东打造出了一系列成功项目。彼时恒大碧桂园也刚刚在广东起势,如果专注地产,十年后地产圈头部说不定也有沪系房企一把交椅。
 
但也正是因为热衷文化收藏,使得证大集团的发展方向也因他的爱好发生转向,证大集团开始舍弃普通住宅,而转型文化地产。
 
“地王”过后,证大虽然遭遇资金危机,但也没有到了命悬一线的境地,但2015年留下一句“房地产现在是最后的疯狂”的话后,戴志康回归金融行业。但随后地产行业就迎来了2016-2017的黄金爆发期。

启示八:宏观判断失误,时也运也
戴志康领衔的企业,数次被突然出现的政策调控绊倒,复盘下来也令人不胜唏嘘。
 
回顾“地王”事件,最大的原因竟是当年8月底上海颁布的限贷政策。但在2010年初,“国十一条”的文件出台,有着非常浓厚的给地产信贷降温的意味,此时轰地王,可谓是一场豪赌。
 
2015年,在判断“房地产现在是最后的疯狂”后,戴老板卖掉股份抽身而退,但随后地产行业就迎来了2016-2017的黄金爆发期。
 
2017年末,网贷监管层的“57号文”出世,对各平台提出合规备案工作,这份文件对行业的重大意义,怎样形容都不为过,“大洗牌”、“生死关”、“天堑”......
 

图片来源于网贷之家

随后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爆发了2018年的爆雷潮,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问题平台涉及贷款余额超千亿元,达到1434.1亿元,远超此前问题平台累计涉及贷款余额总和。
 
此时,如果还有选择的余地,能够良性清盘,可以避免后续不可预估的灾难。但在大势的判断上,戴老板又没能被眷顾。
 
你可能会感叹时也运也,但背后企业掌舵者对宏观的判断,必须引起重视。
结语

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戴志康这样的企业家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他为行业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做了他认为对的事情。
他身上的故事,也将成为商业史的一个篇章,哪怕目前的折戟,我们总还是希望有回归的那一刻。

如果,有那一天,还是很想鼓掌,只为那个曾经心中有梦的少年。

主编:张艳

责编:耿牧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