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摄肯尼亚〈在神目睽睽下〉连载之九《从马赛部落看到的非洲》

画布上的马赛人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有一个神奇原始的部落民族:马赛人(Maasa),这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逐步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
马赛人的祖先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哈米特人。
据传在18世纪,哈米特人赶着牛群迁徙南下寻找水草,一支进入肯尼亚北部形成现在的土尔卡纳族,另一支进入乌干达形成卡拉莫加人,还有一支进入肯、坦边境,发展成为如今的马赛人。
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
马赛男人一律着枣红色带黑条格的“术卡”,即“身披两块布”:一块围在腰间,另一块斜搭在肩上。马赛人解释,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部族男人终日在野生动物出没的热带草原放牧,常有野兽袭击。兽怕“火”,以“红”代“火”自有其道理,加上马赛男人有高密度的肌肉、骨骼,爆发力强劲,手持梭标、腰插尖刀驱兽防身尚无大忧。


马赛妇女通常在头部挂一圈白色珠饰,而眉心处那枚彩色装饰坠儿颇为显眼,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戴在她们的颈、臂和小腿部的彩色珠链(草珠、玻璃珠、塑料珠)及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不断加码,而且戴上就不准摘除,昼夜与之为伴,最后可重达十四五公斤。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耳朵很大,可谓“大耳垂肩”。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



在肯尼亚,马赛人虽然所占人口总数比例不大,但是对于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经济圈的平衡维护,甚至当年抗击殖民统治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赛人面对如今高度发展的社会依旧保持着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
村落里没水没电没气,依旧靠放牧牛羊为生。这些牛羊不仅是他们平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会获取牛羊血和奶作为常规食物,更重要的是这些牛羊是马赛人的财富,有多少牛羊就象征着马赛村落或者家族的经济实力,在盛行一夫多妻制下,牛羊多的,就可以讨到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孩子,家族兴旺,而没有牛羊估计成家就有难度。




前往马赛马拉或者安博塞利的中国旅游团队,当地导游会向你介绍一个参观马赛村的自费项目,每人收费40美金。

安博塞利马赛村是个非常贫穷的马赛人部落,这里有国际卫生组织开展的医疗救助项目。中国游客来这里与其说是参观,毋宁说是一次国际性的“忆苦思甜”与“扶贫帮困”。

马赛村的“群众代表”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在“广场”上排成一排迎接中国客人的到来。“广场”是我给取的名,实际上是村里的牛圈,场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牛粪与泥土的混合物,人一走动尘土飞扬,空气中散发出刺鼻的牛粪味。
马赛村的“迎宾”活动由村里的中年男人轮流主持。主持人要戴上特制的头饰,手执象征长老权威的“法仗”。
 首先表演马赛人舞蹈。
“旱地拔葱”是马赛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这种看似简单的原地直立跳高,实际上很难,要靠腿部肌肉发力才能完成,非马赛男子无成。




欢迎仪式结束后,进行“钻木取火”表演。

钻木是个很费劲的活,两男子轮番上阵,钻了好几分钟,才收获到“火种”。


值班男子带着游客去马赛人家中“家访”。马赛人房屋用泥土混上牛粪沫在栅架上而成,十分矮小简陋,成人进出必须躬腰,室内也没有窗户,漆黑一团。



游客到了马赛人家中,见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无不为之震惊,纷纷解囊相助。



一夫多妻的后果__女人生下的孩子谁养?



村里小学校。操场上的尘土有几寸厚。

小学校长是从内罗毕来的自愿者,向游客介绍学校状况。
学校是在国际资金援助下建立起来的,但条件十分差,办学资金难以为继。游客参观马赛村的每人40元门票费全额归学校,但还希望游客捐款支教。
参观者每人都又捐了一些,我的美金花光了,捐了100元人民币,校长说无法用,找领队换成15美元交给他。



学校放学了,同学们在操场集合。
一排排的石头做什么用?操场被尘土掩盖,不能划线,石头是用来摆线的。
女人们在村头设摊销售饰物、纪念品。





值班男子完成了今天的接侍任务,拍卖手中的黑木法仗,经讨价还价,以10美元成交。
接手过来,就和司机朋友演示一下法仗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