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在明朝 人口普查信息 你可能会这样填……

 骏马nanjing 2020-11-2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了,你参与人口普查了吗?如果“穿越”到古代,你知道是怎么进行人口统计的吗?
  洪武三年(1370)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清查,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后来,朱元璋又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命天下郡、县、编制赋役黄册。”创建了取代户帖制度的黄册制度。如果在明朝,各项基本信息,你可能会这样填……
  姓名很可能带数字
  元代时,没有职务的百姓一般不起名字,只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计数作为称呼。
  《春在堂随笔》 中有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比如朱元璋原名叫作“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从一些明代城砖上,可以看到不少元末明初时期百姓的名字,这也见证了中国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
  记者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收藏的一块明初城砖上,发现上面有“何省三”“朱哥二”“谷一”等姓名。数字一二三在这块城砖上呈阶梯状分布,十分有趣,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那个时期人们起名字的“潮流”。
  为加强明城砖烧制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粗制滥造,确保城砖质量,明朝政府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生产责任制。很多明朝人的姓名就通过城砖铭文流传下来,城砖上不仅有府州县各级提调官的本职和姓名,也有农村各级基层组织人员与具体烧造人员的姓名。
  你知道吗,就连“刘德华”也烧过城砖。不过不是香港明星刘德华,而是来自明初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刘德华。
  住址职业浓缩成一句话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命天下郡、县、编制赋役黄册。”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万历四十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上面显示的户口信息如下:“正管第九甲一户王叙系直隶徽州府休宁县里仁乡二十七都第五图匠籍充当万历四十九年分里长。”上面不但有王叙这个人的住址,还有职业,同时显示他是“里长”。
  明朝从洪武十四年起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以110户为一里,分成十个里长和一百户普通人家。一百户人家里,每十户立为一甲,甲里选一户为甲首。“里长”(相当于后来的总甲),不是由上级全权指派,也不是由百姓推选,而是采用轮换制。“里长”一般由田多丁多的10户轮流担任,每户任期一年。为啥要选富裕人家担任“里长”呢?因为里长职位承担着管理责任,负责处理诸多庶务,如排解邻里纠纷、文书作保、治安巡检等,所以需要有一定能力的家庭担任。
  在古代,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往往对人员的职业有诸多限制。明初,朱元璋保留元代的职业户制,也对其进行精简,于是户籍分为四类:民户、军户、匠户、灶户。民户归户部管,军户归兵部,匠户、灶户则归工部。
  而明朝城砖的制作也“催生”了更细分的职业。城砖制作分为选土、练泥、制坯、烧制、晾晒等过程。在常州府宜兴县城砖上,有“窑匠张安坯匠陈荣七造砖人夫高敬示”字样。“坯匠”是制作砖坯的工匠,“窑匠”是从事城砖烧制的工匠,“造砖人夫”是直接从事城砖烧制的普通百姓。
  延伸阅读
  古代如何 统计人口
  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文字为甲骨文,《英国所藏甲骨集》说“贞登人乎涿”(在涿这个地方登记人口),可见,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严密的人口登记制度,登记造册,以实行管理。
  《尚书·多士》 中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西周初,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决定在洛邑建立新都,即后来的东都。但殷商遗民不愿随迁,周公便告诫他们,“你们殷人的祖先,是有册书典籍的,记载着成汤革夏命的道理(如今周也革了殷的命)”。由此可知,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官方档案册典,惜尚未知其具体形式。
  先人们早就懂得统计人口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说过:“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不仅推行“春曰书比、夏曰日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还注意调查人口素质,譬如每个农民能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男人和女人有多少,鳏夫、寡妇、病人有多少……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数量、结构、分布等情况,为朝廷决策提供依据,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试验,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诏天下编造黄册”;洪武二十六年(1393),完成丈量全国土地,绘制了鱼鳞图册。
  基于人口登记的黄册和基于土地丈量的鱼鳞册,是古代进行管理的基础、征派赋役的依据。从里甲、到乡县、再到州府,各级官府制作的黄册一级一级汇集起来,运至南京,收藏在京城太平门外的后湖(今玄武湖)内——玄武湖可谓是藏书佳地,湖心有五块洲陆,湖水环绕,不仅隔绝外人接近,也有利于防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