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惧上班,只想狂欢:心理学谈假期的激情与工作的倦怠

 真有梦想的唐糖 2020-11-22

也许我们不应该割裂的去看假期综合症,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心理状态的折射。为什么我们会在假期中特别放纵自己?也许需要了解一下。

刚结束的这个国庆假期,我和任何一个假期一样,都没有出门旅游,而是实打实的在家里“瘫痪”了七天。

很长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都让我处在高压状态之下,所以,假期休息便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经过了几天的休息,我发现我反而患上了更加严重的假期综合症。当我从父母家重新回到自己家的时候,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待再拿出工作,发现完全无法进入状态。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和8亿同胞一起去旅游景点消耗能量,而是蜗居在家彻底休整,但是还是很不幸的患上了“假期综合症”。

假期综合症,也称节后综合症,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特别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形成假期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假期生活不规律,大鱼大肉或者无节制的玩游戏、麻将等等,导致生理机能无法很好的调节和转换。但是今天这篇文章,我主要想谈一下心理层面的关于“假期放纵”的话题。

1.假期里的“放飞自我”

放飞自我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无节制的吃喝玩乐,比如通宵的游戏、追剧、玩牌等等,都是放纵的表现形式,当然,像我这样的“假期葛优瘫”患者,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在假期选择放飞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有以下解释

① “酸碱中和”定律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每个人都有理智和情感,也都有本我和超我。在工作和上班的状态,我们更多的动用超我和理智来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本我”是处于压抑状态的。

温尼科特说“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可以想象,不压抑自己的本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生而为人,我们不仅需要快乐,还需要安全。如果一味的放纵本我,满足本我的快乐原则,就同时意味着会丧失安全——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随心所欲,那世界该多么危险。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的个性化越来越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人作为“社会”这台大机器正常运转的螺丝钉功能。当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不管是成人的工作,还是孩子的上学,都会萌发出倦怠和逆反的心理状态。

压抑本身,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脱离痛苦的感受。但是坏处在于,痛苦无论以什么形式背转移、控制,都不代表它能自然而然的彻底消失。所以,当压抑积累的越多,人想要放纵的欲望就会越强烈

正如很多道貌岸然的人,内心藏着很多龌龊的想法一样。所以,假期就是一个释放压抑的很好的容器。在这个时间和空间内,我们是相对自由的。因为这种自由得到的太过艰辛,所以,我们会想要充分的“利用”它。就像酸碱中和一样,平时有多“酸”,现在就要有多“碱”,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

但是,报复性的放飞自我,很可能演变为无节制的放纵自己。假期综合症也就随之而来了。

② 攻击性的表达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和攻击性作为人的天性,换言之,我们天生就具有攻击性。攻击性是我们行动的原始动力。

将原始的攻击性转化,比如将攻击性转化为学习、工作、赚钱等等方面,就意味着攻击性被升华,它们被使用到更符合社会标准的层面。但是如果攻击性升华的不够好,比如在学习、工作、赚钱等事情上没有获得太多的乐趣,反倒成了一种负累和压力,那么原始的攻击性就仍然需要表达。

比如娱乐与放纵,就是一种表达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成功人生,可以理解为将攻击性转化为“最符合自身与社会标准统一的形式”上的人生。

在假期,我们原始的攻击性可以得到比较没有障碍的表达,我们将自己的精力应用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上,以此获得快乐和满足。这也是放纵自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 焦虑性报复

这一点和第一点有些类似,但是我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同一个现象。有的人的自我放纵到了比较疯狂的地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沉浸在平时求而不得的乐趣中。除了“酸碱中和”获取平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是出于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包含了过度的担心、恐惧、忧虑等。为什么有的人会显示出一种歇斯底里式的放纵,其实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焦虑,它的潜台词是:我能够玩的时间就这么一点,所以我必须死死的抓住它,一点都不想浪费。

很多孩子平时受到家长的控制,不允许玩手机,所以当他们一旦获得玩手机的机会时,就会表现的非常专注且偏执。

从现实层面,很多感受未必是真实的。也就是,产生“我只有这一点时间可以玩”的,是一种焦虑感,但可能并非客观事实。但是正式因为这种焦虑感的驱使,会令自己产生一种类似于报复性的反弹,进入放纵的程度。

如果说酸碱中和是指向过去的话,那么焦虑性的报复,就是指向未来的。

2.放纵: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消耗

存在即合理,先讲原因,是想弄明白自己产生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而不是一味的对自己进行批判,比如给自己贴上“不自律”的标签,然后产生自责、自愧的心理状态。

但是,合理不代表正确。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找到更赋建设性的方式。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放纵自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退行表现,它其实会带来另外一种形式的消耗。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和任何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样,退行本身能够使我们摆脱“痛苦的感觉”,但是它并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脱离痛苦。

就像在假期中尽情的放飞自我,但是假期结束之后,还是要重回现实生活,如果不能从现实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心理倦怠问题,那么这种放纵还会卷土重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不止是在假期,很多人日常工作一天,虽然很累很需要睡眠,但是仍然会在深夜无意识的刷着手机,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防御。他们需要通过刷手机这种行为,缓解一天的疲惫,这种疲惫,主要是心理层面的。

过度的放纵自己,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逃避——当自己无力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困境时,会选择将自己哪怕是短暂的逃离现实。

当然,我们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正如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是必须和本能的一样,逃避、退行,都是允许的。它们是面对现实困境的选择项之一,而非需要批判和否定。只是我们需要知悉一点:除了这种方式以外,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摆脱困境。

3.对抗假期综合症:不仅仅从假期做起

有很多文章谈到假期综合症,也给出了很多方法对抗假期综合症。但是从我的观点来说,假期综合症只是反映一个人日常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而已。所以,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假期综合症,还是需要从心理层面将根本问题解决掉。

① 警示:你的假期进度条已余额不足

在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的接收到以上信息。比如,家长会告诉孩子:收收心,准备要开学了,顺便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甚至,开始和孩子畅想开学后要怎么样补习,聊学习计划等等。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待假期非常不恰当的方式。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参与者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间里面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但是没有人成功过——你脑袋里会无可抑止地出现粉红色奇怪的大象。

这个实验的本质,是逆反心理。当我们对一件事过度重视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越重视,越砸锅。

不管是刻意的提示自己,还是家长刻意的提示孩子“假期即将结束”,从结果上说,都会造成两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一:制造“对立”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也是一个整体。“整体观”是一种很重要的哲学观,当特别提示假期结束,需要为新的工作和学习做准备的时候,就意味着将“假期”和“工作与学习”无形当中对立起来。

很多人都有“周一综合症”,也就是一到周一要上班的时候,就会有非常痛苦的感觉,这其实和假期综合症一样,都是因为赋予了工作(学习)太多象征性的意义。比如说,认为工作就是被虐待、被驱使,或者工作意味着长大,而很多成人内心还住着一个不愿意工作的小孩等等。

当刻意的强调假期与工作的界限的时候,其实潜意识里就已经意味着“工作是坏的”的意识。

第二,刻意的强调变成了负性强化。

家长的过度提醒,最后都会变为诅咒。不管是谁的刻意且密集的提醒(包括自己对自己的),到最后大多数都会变成一种负性的强化。

其实当提醒自己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从意识层面,是想告诉自己应该收收心、调整一下状态,但是在潜意识里,可能恰恰相反,非常留恋假期自在的生活。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动物,潜意识往往藏着真实的自我。越提示自己要调整状态,可能意味着焦虑和烦躁的心理越涌出来。

所以,制造“自然而然”的氛围,很可能更有利于解决假期综合症的问题。假期来的时候,不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特赦,假期结束的时候,也不会过分留恋。假期与工作(学习),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从意识层面“看淡”假期的意义时,对假期的“执念”就会减轻很多。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以下几点。

② 放下焦虑

这四个字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愿望。但是做到很困难。假期综合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对假期的执念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为什么会对假期抱有执念呢?答案可能就在于焦虑。

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我们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很恐惧假期的消失,正如对工作(学习)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一样,我们对假期也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比如认为假期意味着自由。

假期生活的确比上班更加自由,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认为只有假期(下班后)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假期综合症。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太难,我们只需要拿出纸笔,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够了。

1)我确实除了假期(下班后)以外,所有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吗?

2)除了休闲娱乐之外,我做其他事比如工作的时间,难道占用的就不是我的时间吗?

3)为什么我会觉得工作时间那么痛苦?痛苦的点在哪?

4)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我的时间”变得更多,让我感觉自己更加自由?

…..

当问自己几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焦虑并不是真的缺少自由的时间,而是自己的感觉出现了偏差。

③ 感觉≠事实

事实上,假期和工作,都占用着我们的时间,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把它们对立和割裂,而统统当成属于“我”的一部分,就像一个是我们的手,一个是我们的脚一样,就可能不会厚此薄彼。

个体的存在,仰仗时间和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管是坐在办公室的我,还是躺在床上的我,都是以“我”为主体从事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除了性质和行为的区别以外,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之所以觉得躺在床上更好,是因为我们对躺在床上这件事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也是我们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已。

时间也是一样,追剧的时间,占用的是我们生命进度条的一部分,工作亦然。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认为它们之间区别太大,那很可能是我们的感觉欺骗了我们——我们将追剧当成“好”的,而将工作当成“苦差事”。

如果确确实实的认为工作(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那么就需要看一看,它怎么就成为了苦差事?

比如,它中让我感觉不自由,让我感觉不舒服,让我中陷于困境之中等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些感觉,是真的客观事实,还是我们的感受?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改变和解决的,还是无能为力的。

④ 成长:唯一的答案

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成长和心智的成熟之上。比如对工作的恐惧和焦虑,认为工作是一种苦差事等等,这些感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目标感,缺少在工作这件事上获得的价值感、掌控感、自我效能感等等。

所以,我们需要找出来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而这些困境,并非无药可医。

比如,给自己定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很宏大也很遥远。在心理学上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邀请10年后的自己”,即你可以“做美梦”,设想一下十年后美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当有了这个美梦之后,再落实到具体的短期计划中,为自己制定一些少做努力就能够达成的小目标。

人的很多空虚和倦怠,都来自于目标感的缺失。如果能有明晰的目标,就会觉得日子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同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的找到工作当中的乐趣,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我们如果将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事,可能就会有很多的倦怠感和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把工作当成一个游戏,当成是人生的一个探索,就会改变心态,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它。

工作就是我们的一个生活状态,它被命名为“工作”,但本质上,只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不给工作赋予太多象征化,尤其是负性象征化的内容,可能会令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激情。

当对工作没有那么多“敌意”的时候,对假期,也就少了歇斯底里的执念。

对抗假期综合症的文章很多,如果想找到具体的方法,随便去百度搜索,都可以看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认为,只有从心理上挖到“根源”,将它解决,才能真正的解决所谓的假期综合症。它也许不应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话题,而更应该将其置身于生活之中去看待

在假期适当的放松,放纵都是没问题的,不要因为一点点的不适应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贴上很多否定的标签。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它的存在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每个人都有调试自己的能力,这种调适能力是一种天性。所以,尽管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对抗假期综合症带来的困扰吧。就像我今天,非常不愿意更文,但是坐在电脑前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自己的假期综合症也治愈了七七八八。

愿我们都在“关系”中修行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